阅读以下史料,并回到问题: “古之有国家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无人,以奔则无地,所以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已,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宋高宗致信金兵元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朕兼爱南北之民,屈己讲和,非怯于用兵也。若敌国交恶,天下受弊,朕实念之。今通好休兵其利博矣。士大夫狃于偏见,以讲和为弱,以用兵为强,非通论也。”(宋高宗对大臣所言)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问题:
问答题 简述以上史料反映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靖康元年(1126)秋,金军第二次南下,合围东京(今河南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师城破,宋钦宗亲往金营投降。金统治者在大肆掠夺后,于次年三月立宋朝投降派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改国号楚。四月初一,俘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官僚、百工等数千人,携带大批掠夺的金银珠宝、珍贵书籍北撤。金灭北宋时,北宋皇族在开封者都被掳往燕京,只有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因在外地而幸免此难。金兵北还后,张邦昌在全国一致反对下,被迫退位。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国都后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宋高宗即位后,多次派人向金求和。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在以上思想指导下,最终产生了什么后果?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宋高宗这种求和思想的主导下,即使南宋军队和北方义军多次取得了胜利,但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担心抗金队伍的壮大,也担心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放回,便不断试图利用有利机会向金军求和,杀主战派将军岳飞。最终宋金达成《绍兴和议》。顺昌大捷后,南宋准备与金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宋每年向金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以淮河至大散关为两国分界线。史称《绍兴和议》,合约是在两国力量大致相当的形势下签订的,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
【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宋金关系。通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史料的具体内容,基本能够判定这是讲述南宋初年宋金关系,然后根据已有知识分别论述其背景以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