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1840—1979年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发展。
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面临着从传统朝贡体制到近现代外交体制 的重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以英美为对象的外交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 体说来,自1840年至1979年间,在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双方关 系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的变化与发展:
(一)接触了解期。自1840年起至满清政权结束,是双方关系的接触了解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开始逐渐建立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常规制度,如设立总理衙 门乃至外务部,派出对外使节,乃至学习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等,使双方在这一时期 增进了 了解,也使双方国人对彼此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是 中英官方的首次接触,但英国此次行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国都 在其中充当主角,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契约,开启 了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帷幕。直至清政府垮台,英国都在中国外交领域中占有重要 地位。美国与中国的正式接触相对英国为晚,即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开启 了中美关系之门。但此后中美关系波澜不惊,直到1899年美国针对中国提出“门户 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才有所加大。
(二)平稳发展期。中华民国建立后,双方关系较为稳定,甚至还因抗战爆发而 一度十分紧密。针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内部逐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英美在处理 对华关系的方针上已有所改变,不再随意使用炮舰政策,而是尽力在国际法范围内 处理对华政策,特别是在北伐时期放弃汉口、九江等地的租借上,更是体现了英美对 华关系的调整。一战使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大国备受打击,对华影响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却为此走向密切。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美关系,出现较大的发 展,主要是一战过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并成为重返远东的西 方国家中唯一能与日本抗衡争夺对华控制权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处理 与英美的关系上较为灵活,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但总的来说,美国对中国的影响逐渐 超过英国。特别是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巨大,并承认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 国之一。尽管此时期中英关系亦有所发展,但因西藏以及战后的香港问题双方逐步 产生隔阂。总的说来,民国时期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三)曲折磨合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79年是双方的曲折磨合期,双方 经历了从敌对到缓和乃至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出于政治偏见与冷战格局的影 响,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与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阵营关系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美国采取了敌视与拒不承认新中国的态度,并 阻止解放军攻打台湾,为此新中国亦采取了对抗举措。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因 中苏关系紧张,苏美竞争白热化之际,美国开始缓和对华关系,并在1971年开展了著 名的“乒乓外交”,此后美国国务卿与总统尼克松相继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的序幕,直至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英国对华政策稍有不同,是第一个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1954年6月,中英达成在双方国家开设代办的协 议,尽管文革时期发生过红卫兵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极端事件,但中英双方关系 仍然较为平稳,并在1972年升为大使级。可见,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在此时期体现了 一个曲折与磨合的阶段,最终走向了关系正常化。
总体而言,中国与英美两国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这也是中国逐步 从传统朝贡外交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转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