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播放行人骑自行车的片段。
师:这个视频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
生:行人骑自行车。
师:是的,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就会运动,不蹬,自行车就会停下来。这说明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
师: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把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和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生:可能是摩擦力的原因。
师:老师介绍了在伽利略之前人们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并用多媒体展示了理想模型实验,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生:一直运动下去。
师:我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理想模型实验,可以看到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甲:你举的例子不符合实际情况,力撤掉后所有的物体都要停下来,所以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师:你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刚才讲的都白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生:嗯。
问题:
问答题 14.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上述片段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评价,没有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错失了发展学生思维的时机,对学生的想法只是简单地加以否定。有些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很容易走进思维误区,所以教师更要结合实例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解析】
问答题 15.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甲理解该知识的错误。
【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你提出的问题能联系实际生活,非常有代表性。顺着他的思路我们思考,力撤掉后所有物体都要停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师:对,正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才发生了改变。如果力撤掉后没有摩擦力及其他外力的作用,物体会做什么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师:对,所以说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但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生:嗯,知道了。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