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某地拟新建总长142km的铁路干线。全程有特大桥6座,总长6891m;大中桥66座,总长16468m;三线大桥7座,总长2614m;涵洞302座,总长8274m;隧道45座,总长18450m,其中长度大于1000m的隧道6座,长度小于1000m的隧道38座,三线隧道1座;近期车站11座。
该工程起源于某铁路M站,征用土地890亩(1亩=667m
2
),其中耕地300亩、林地400亩、荒草地100亩,其他90亩。铁路经过地区水系发达,曾连续两次穿越某大江。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相对高差20~300m。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包括自然林和人工林)、灌木林、荒草地和农田。降雨丰沛,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5%~25%,水土流失严重,属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项目穿越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处风景名胜区。沿线区域人口密度大,农业生产发达,经过村庄8个。初步预测表明,沿线居民住宅噪声声级增加量为5~10dB(A)。
【问题】
问答题
该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该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法规符合性;(2)方案比选;(3)工程占地;(4)对沿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影响情况,选择对敏感点影响最小的;(5)环保措施与达标排放情况;(6)环境风险;(7)公众参与。
问答题
简述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分析的重点内容。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分析的重点有以下内容:(1)隧道规模、建设点位、施工方式;弃渣场设置点位;隧道上方及其周边环境;隧道地质岩性及地下水疏水状态;景观影响。(2)大桥和特大桥的规模、点位;跨河大桥的施工方式,河流水体功能。(3)高填方段占地合理性分析,占地类型,占用的基本农田情况。(4)边坡防护;主要深挖路段,弃渣场设置及其占地类型、环境影响。(5)主要取土场设置及其恢复设计;采石场及沙石料场情况。(6)施工便道布置、规模、占地类型,施工规划等。
问答题
简述该项目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沿线区域环境的主要生态限制因子。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该项目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铁路建设和运营对沿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影响情况。(2)项目采用的环保措施与达排放情况:环保措施,包括工程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防止重要生境破坏的措施,工程生态恢复的措施,防止敏感点生境破坏的措施,防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破坏的措施;(3)达标排放情况,包括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噪声达排放情况等。同时,还包括铁路危险品运输导致沿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
沿线区域环境的主要生态限制因子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沿线村庄等。
问答题
简述该工程可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该工程可采用的水土保护措施为:(1)工程措施: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路基排水工程、防风固沙工程、防泥石流工程等。(2)生物措施:绿化、恢复植被等。
[解析] 本案例第1问主要考查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分析。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主要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主要生态敏感点、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公众支持与否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案例第2问主要考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分析的重点内容。工程分析要对建设项目的全部组成和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特征、程度、方式等进行分析与说明,突出重点;并从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及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出发,分析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工程分析的内容包括:(1)工程基本数据;(2)污染影响因素分析;(3)生态影响因素分析;(4)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5)交通运输;(6)公用工程;(7)非正常工况分析;(8)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9)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该项目生态影响工程分析应结合背景材料选取重点内容逐条进行分析。
本案例第3问主要考查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影响评价应该包括对区域自然生态完整性的评价以及对敏感生态区域和敏感生态问题的评价两大部分。
本案例第4问主要考查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1)生态保护措施应包括保护对象和目标,内容、规模和工艺,实施空间和时序,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分析,绘制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和典型措施设施工艺图。(2)对可能具有重大、敏感生态影响的建设项目,区域、流域开发项目,应提出长期的生态监测计划、科技支撑方案,明确监测因子、方法、频次等。(3)明确施工期和运营期管理原则与技术要求。可提出环境保护工程与招标投标的原则,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环境保护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环境影响后评价等环保管理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