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监督是指由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式、手段等要素构成一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可以协调各监督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减少和避免各监督主体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使各监督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和谐统一的监督体系。
(1)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①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
公共管理监督工作最终是依靠监督人员来完成的,而监督机构能否有效地实施监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我国公共管理监督体系中,责任机制是不健全的,各项监督机构的工作业绩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②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监督体系已形成一个主体多元、内容广泛、多层次的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监督责任体系的构建、制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核心,各种监督机构不能组成一个整体,内外监督各不相属,国家、社会监督相脱节,监督合力较弱,“漏监”“虚监”“难监”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③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公共管理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目前,我国立法的缺位还很严重,实施监督所必需的法制规范还很不完备,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监督对象的违法行为,使具体的监督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行使监督权力。
④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权力对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实施全面监督,人大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其监督应该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难以真正体现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
⑤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属于社会监督的范畴,当二者平衡时,社会权利能有效制约公共权力。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在历史上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加之政府办事的制度、程序、行政活动公开化机制不健全,透明度不高,群众和社会监督渠道不畅,当前仍会表现出社会权利依附公共权力的现象。
(2)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措施
①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a.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加强道德自律的教育。
b.明确监督责任。这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包括责任确定机制和责任奖惩机制,并与晋升任用制度和物质利益分配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
②建立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a.从加强监督立法入手,从法律上具体规范和明确各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以及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建立监督主体之间以及监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责任、利益、权利、义务相统一和相协调的关系,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网络。
b.建立一个专司公共管理监督协调的权威机构,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威来统一协调各个监督主体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
③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法律机制
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的法律机制,从总体上说,要在公共管理监督立法、守法、执法三个环节齐抓共管。从而使监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形成科学、合理而又完善的监督机制。
④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行使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职能,它是以人民作后盾,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国家权力的监督。因此,强化人大监督机制是制约公共权力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
a.健全组织机构,如建立人大监督委员会等专门监督机构,以担负起日常监督工作,保证人大监督权的落实。
b.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能力。
c.加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罢免权等监督权的落实,提高制约和监督力度。
d.改进监督方式,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提高监督质量和效果。
⑤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
a.强化群众监督的法律保障。
b.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机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更广泛的公开办事制度。
c.继续加强信访举报工作。
d.推行群众评议、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等制度,加强群众对于公共管理机构的监督。
e.应加强新闻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舆论的监督权、审稿权、批评权和采访、报道程序、方法以及侵权责任等,从而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使舆论工作者能更好地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f.实现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