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评审员在对某计量技术机构考核时,以一种比较熟悉的计量器具作为对象,开始了现场考核工作。
1、评审员在考核现场选取了一台已经完成校准的计量器具A作为样品,委托被考核实验室进行检定。仪器收发室小刘告诉评审员,由于没有检定规程,本机构仅根据计量器具A的国家计量校准规范开展校准工作,只能接受该仪器的校准委托。评审员同意,并按照要求签署了校准工作委托单。
2、评审员在观察计量人员小吴对计量器具A进行校准时,注意到实验室里的温度计示值为22℃,问小吴:“实验室的环境温度要求就是多少?”小吴回答:“校准规范没有规定环境温度的技术指标,我们实验室每天早晨8点开始工作时都会检查并记录环境温度,一般都在20℃左右,有时差1℃或者2℃也就是正常的。”
3、评审员问小吴:“能告诉我这台标准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吗?”小吴答:“我得查一下相关文件,我记得不分等级,准确度就是±0、3℃。我就是操作员,只要确认仪器上有绿色的合格标签,就可以按照培训的操作方法使用了。”
4、评审员问:“您们的培训内容与校准规范一致吗?”小吴答:“一致。但校准规范对操作方法的规定不细致。师傅根据我们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讲解怎么操作,从准备样品到处理数据都教了。我们严格按照师傅教的方法操作。”
5、评审员问:“在您出具的证书里,不确定度怎么计算的?”小吴答:“我直接引用了建标报告中的不确定度。”陪同的实验室主任老李解释说:“我们在筹备这个项目建标时,就根据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与配备的计量器具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评估了按照校准规范开展工作可以达到的不确定度。只要环境条件在规定的范围内,标准设备也就是合格的,我们对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就不再进行评估了。”
6、评审员问:“您们的操作过程有文件控制吗?”老李答:“因为有国家基准规范,我们就没有编写自己的作业指导书。”
7、评审员拿出计量标准的技术报告,问老李:“这个不确定度评定结果怎么验证的?”老李答:“建标考核前我们与一个同样水平的检测设备进行了比对验证。”
8、评审员问老李:“仪器更新合格标签的程序就是什么?”老李答:“仪器按计划完成周检后,我们按照新的证书日期与规定的复校周期,签发新的合格标签,并进行更换。”
9、评审员注意到计量器具A现场试验的重复性比技术报告中的重复性数据大,问老李应采取什么措施。老李解释,技术报告中重复性试验使用的就是实验室自备的仪器,比送校仪器的重复性会好一些,因此不需要采取措施。
问题:
根据评审员通过观察与询问获得的信息,逐项对实验室的做法进行合理性评判,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小刘根据计量器具A的国家计量校准规范开展校准工作,只接受校准委托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因为没有计量检定规程。
2.机构用于检定、校准与检测有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与环境条件,应符合所开展项目的技术规范或规程所规定的要求且应有利于检定、校准与检测工作的正确实施。计量技术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影响检定、校准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对所要求的测量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定、校准与检测时,应予以特别注意。对影响检定、校准与检测结果的设施与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如果相关的规范、方法与程序有要求,或者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机构应监测、控制与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与振动等应予以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定、校准与检测结果时,应停止工作。所以小吴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不全面,还需要完善。
3.应为:最大允许误差就是±0.3℃,另外不仅有绿色的合格标签,操作员还要有相应项目的检定员证或注册计量师证。
4.一切检定校准的操作,一定要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或规范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来操作,不能凭经验操作。
5.每一次出具的校准报告都需要指出扩展不确定度,都需要重新计算,不能直接引用建标报告中的数据。
6.机构应控制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所有文件(内部制定或来自外部),诸如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检测(检验)规则或方法、抽样方案、标准以及图纸、软件、规范、指导书与手册等。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1)为使文件就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
(2)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3)确保文件的更改与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修订应予以控制,除非有别的特殊决定,应由原审查与批准人员审查批准方可。这种人员须能利用适当的背景信息作为其审查与批准的依据。
(4)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5)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6)确保机构所确定的策划与运行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7)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所以老李的做法不对。
7.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应与高一级的计量标准来进行验证。
8.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已显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予隔离以防误用,或加标签、标记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校准或检测表明正常工作为止。机构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的检定、校准与(或)检测的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机构控制下的需检定或校准的所有测量设备,只要可能,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检定或校准状态,包括上次检定或校准的日期与再检定、校准或失效的日期。
9.对于已建计量标准,如果测得的重复性不大于新建计量标准时测得的重复性,则重复性符合要求;如果测得的重复性大于新建计量标准时测得的重复性,则应当依据新测得的重复性重新进行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如果评定结果仍满足开展的检定或校准项目的要求,则重复性试验符合要求,并或以将新测得的重复性作为下次重复性试验就是否合格的判定依据;如果评定结果不满足开展的检定或校准项目的要求,则重复性试验不符合要求。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