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生得到好成绩,他们会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赞扬,就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取得 了不好的成绩,受到教师或同学的嘲笑,他们有可能会自暴自弃,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试分析这种说法 代表了哪种学习动机理论,并进一步阐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这种说法代表了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 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 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 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 扬),就会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等),则会产生 避免学习的动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 手段如奖赏、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 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①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a.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b.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 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②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a.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b.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 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 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a.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 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b.评定是指教师在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评定是必要的,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定。通过评定等级可以表明学生进步的大小。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作用,并且教师在评定等级后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两者相结合,就会有良好的结果。
④ 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a.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b.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同时,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而言,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设置情境使其有成功的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⑤ 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受到掌握目标、表现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支配。至于个体具体选择哪一种成就目标,一方面取决于他所持有的内隐能力观念,另一方面就取决于外在的课堂环境。
⑥ 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 产生影响。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差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 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 力,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