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扩散”的内容标准为:“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内能和能量”一节中关于“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如下所示。
简述扩散的含义。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扩散现象,知道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扩散现象。
(2)知道温度对于扩散现象的影响,并能用理论解释部分常见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具备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掌握的知识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科学知识理解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现象的验证思路,逐步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2.难度: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扩散现象。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提出问题 |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分子运动论相关知识,明确什么是扩散现象,并提出问题: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吗?温度又对扩散现象有怎样的影响呢? | 检验学过的知识.并为接下来的新知识做好铺垫 |
猜想与假设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猜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 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发散思维 |
设计实验 | 教师给出器材,根据实验器材,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教师进行补充与纠正.并最终明确实验方案:把两滴蓝墨水分别同时滴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观察10分钟,比较两杯水中墨水扩散的快慢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
进行实验 | 学生动手操作并记录现象,教师指导 | 提高学生观察与动手操作能力 |
记录现象 | 热水中的蓝墨水已经完全分散开了,整杯水呈现出比较均匀稳定的淡蓝色;冷水中的蓝墨水还集中在部分区域,颜色较深,杯中仍有水呈现无色透明状态 |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
通过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教师引导学生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来解释该现象 | 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扩充学生现有知识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