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阅读以下文字,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则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 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中国在古代称为“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着密切的联系。“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则来自于“大夏”、夏朝。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据此可以判断,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是如何支持夏族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有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则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看,山脉的意义更多的还是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需要克服的困难程度也是不同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上较为安定的日子,但若追求大的发展,则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山,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算不上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了夏族的渊源所在。由于夏朝的影响力的巨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单选题 下列作为文中划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划线句讲的是中条山与中国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选项A单单是对中条山的地势进行了叙述,不能成为二者关系的论据,且山势和缓与中条山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之间并无直接关系。B、C、D三项是对划线句子后面的文字的同意表述,与划线句构成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故选A。
单选题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原文中说“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看,山脉的意义更多的还是在于阻隔或护卫”,由此可知,从地理共空间关系的角度来看,中条山的意义在于护卫,而不是将两块地域连接起来,A项错误。选项C是对材料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说“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有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则缺乏讨论”的误读,原文是说山脉对文明的贡献缺乏讨论,而不是指中条山对中国文明作出贡献的研究一片空白。此外,第二段中还写道“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是如何支持夏族兴旺”,因此,C项错误。材料最后一句话写道“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但“可能”不等于“必经”,D项错误。故选B。
单选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有夏之居”与汾运盆地分别列于中条山的南北两侧,A项因果失当。根据文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可知,历史地理学界对河流哺育古代文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B项正确。材料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写道“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由此可知,中条山并未阻隔住商人的入侵,C项错误。原文关于改朝换代和社会巨变,均讲的是商人的扩张,而非晋人向南翻越中条这一历史进程,且二者虽然行进的方向相反,但并未构成严格的对比关系,D项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