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我国在2014年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提出了“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请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动因、制度等方面论述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无
【正确答案】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①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建国初城镇化水平只有10.64%,经历了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平稳发展、大起大落的“大跃进”与调整时期以及文革“三线”建设的停滞发展等阶段,到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提高到17.92%,年均增加只有0.25个百分点;设市城市由132个增至193个,仅增加61个。这与我国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户籍制度的建立以及城镇化水平起点低等因素有关。

②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并涌现了一批崛起的城市,如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浦东,以及其他沿海地区城市的迅猛发展。

③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01~2010年我国正式制定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经历了区域性中心城镇发展时期和城镇群发展时期等阶段,分工协作的城镇群逐步形成,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2)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因

①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机械化等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农村过剩劳动力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力。

②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远远高于农村,这使得不安于农村生活的劳动人口向城镇流动。

③城市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城镇需要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来推动自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进步。

(3)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相关的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与完善,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相关的制度创新包括:

①创新户籍制度,推行户籍制度的渐进式改革。

②创新土地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创新乡镇企业制度,制定各项行政法规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④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完善城镇公共管理功能等。

(4)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理念和目标的举措

①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②促进城乡土地合理流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让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直接入市,自由流转成为土地改革大方向。这方面有三个方面相关联:

a.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的提质增效;

b.土地征管机制,促进城镇土地利用提质;

c.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度和人口密度。

③坚持“统筹发展”

城镇化实质上是社会结构调整与进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追求生活方式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做到:

a.坚持城镇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开发的协同性、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和人口素质条件的协调性;

b.突出地域间城镇资源和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有机关系,形成差异化的经济功能定位、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要素配置的差异性;

c.推动由优先发展大城市向大中小城市并重、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道路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④突出城镇“内在发展质量”

城市化是一个紧密型结构的社会载体,凸显其张力的是城市经济活力、文化内涵、社会文明和谐等等。新型城镇化发展就应注意将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民族特色、人文传统、民俗风貌、建筑风格等等融入城镇化建设,摒弃“千城一面”、经济趋同、产业雷同和重“数量规模”、轻“质量和文化内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数量规模”型城镇化向“质量和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型转变,形成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格局。

⑤树立“系统思维”,提高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

城市的治理是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非常重要的方式,数字化的城市、智慧的城市、绿色的城市一定会成为未来城市管理的切入点。

⑥强化“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城市

根据城市发展的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保留和利用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特色,打造各具文化魅力和特质的个性化城市,改变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城市扩张方式和照抄照搬雷同化的城市规划、设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镇文化风貌。

⑦保护环境,建设优美城镇

a.要科学规划、建设、保护城镇生态功能区,建设绿色生态园林城镇,形成绿色保障,提升和创造生态文化气息,形成宜居环境;

b.要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水平,严格控制垃圾处理对地下水、土地、环境形成第二次污染;

c.要按照“两型”要求构建项目准入机制,严把企业准入关,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项目建设。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