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近年来,随着企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企业间竞争也正逐步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物流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流程再造的突破口,物流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在流通领域,物流专业化分工和零售连锁化经营成为流通领域发展的主流。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物流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并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为了解近几年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现状,掌握供需情况,中国仓储协会曾经先后三次组织过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的生产、商业、储运及物流企业。这一系列调查活动是国内最早开展的、影响最大的中国物流市场调查研究,其调查研究的分析报告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政府部门、众多企业、组织机构等单位分析中国物流市场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把这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进行下去,2003年在中国仓储协会主持下,由《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协办,进行了第四次中国物流市场的调研活动。这次调查通过邮寄问卷的形式,面向中国仓储协会会员及遴选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共1 800多家,共发放调查问卷1 80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其中生产企业问卷36份,商业企业问卷32份,物流及储运企业问卷88份)。
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的处理结果完成的此次调查分析报告,描述了中国大中型企业物流的运作水平,分析了主要的物流作业指标,揭示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空间,重点分析了物流市场的供需状况,找出了物流市场中供需失调的主要方面,并对物流设施设备进行了专门研究分析。全部报告13 000多字,70多幅图表。
1.物流需求市场分析
1)样本构成分析及企业基本信息
为保证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根据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企业性质及行业性质对问卷发放样本进行了合理分配,回收问卷的企业性质构成比例,如表3-1所列。
                                                   表3-1
企业性质
构成
商业
企业
企业性质
构成
生产
企业
国有独资企业
28%
国有独资企业
22%
集体企业
3%
集体企业
6%
“三资企业”
8%
“三资企业”
0%
外商独资企业
19%
外商独资企业
25%
私营企业
28%
私营企业
38%
内资股份制企业
14%
内资股份制企业
9%
合计
合计

在回收问卷的企业中,企业生产的产品或经营销售的产品所属行业构成比例如表3-2所 列,其中有少部分企业集团属于跨行业经营,故合计的比例大于100%。                                        表3-2
所属行业
构成比例
商业
企业
经营产品大类
构成比例
生产
企业
国有独资企业
44%
纯运输公司
5%
集体企业
7%
纯仓储公司
15%
“三资企业”
2%
储运公司
32%
外商独资企业
11%
综合物流公司
48%
私营企业
31%
内资股份制企业
14%
小计
109%
小计
100%
根据问卷对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66%的商业企业的经营品种集中在1~10万种之间,另有6%的零售企业的商品品种超过10万种;本次调查中商贸企业经销的品种小于1万种的比例占28%,比第三次调查的6%增加了22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中专业商贸公司增加所致。总体来看,不论是综合商业集团还是专业商贸公司,经营产品都呈多样化,意味着物流对象的复杂化,也给物流经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生产企业中,58%的企业的销售范围在全国范围,42%的生产企业的销售范围在全球范围,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需要全国范围的物流网络的支持,这要求物流执行机构认识到跨地域作业能力需不断提高。 2)物流运作现状 (1)工商企业库存期长、周转慢 调查表明:80%的生产企业原材料库存期在1周~3个月(图3~1),约84%的生产企业成品平均库存期在10天~3个月(图2~2),75%的商业企业商品销售库存期为1周~3个月(图3~3)。与第三次调查数据比较,生产企业原材料库存周期有所上升,产品库存周期有所下降,商业企业库存周期变化不大。 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商品在库时间周期仍然比较长,库存周转较慢。
       
(2)物流作业指标维持往年水平,非常成本有所上升 从图34可以看出,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的平均货损率都略高于2%,说明货损率带来的成本仍然是物流成本

图3-3 商业企业商品库存分析
的主要组成部分;配送的及时性和一致性是客户创造服务价值中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工商企业的配送及时率在86%,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单据处理准确率都高于90%,但回答订单处理准确率高于98%的企业仍不足50%。 从横向来比,商业企业的作业过程要略微优于工业企业,与第三次调查结果相似。

3)物流市场需求量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的物流量和物流费用差异很大,有的大型企业的物流量是一些小企业的数十倍,也有部分企业没有填报这一统计数据,因此由于样本不同,企业差异较大,笼统计算物流总量或平均计算物流量将带来很大的分析误差。 虽然关于企业物流总量的数据分布很不规范,也不方便计算,但根据部分企业的填报数据可以看出如下趋势: (1)大多数企业填报2003年预计的物流量都比2002年数据有较大的上升,处于增长状态; (2)物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增长较快,第三方物流业有较大发展空间; (3)电子、医药、烟草等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平均物流量小于机械及原材料企业的平均物流量,但单位物流量的物流费用支出远远大于一般大宗原材料企业;企业间与行业间的差距较大; (4)生产企业的供应物流一般都由生产企业或供货方来承担,第三方物流公司担任的较少,物流从业者要把握这一特征。 4)物流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1)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 调查表明: ①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53%,本公司占25%,第三方占14%,说明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和本公司,见图3-5(a)。 ②成品销售物流中,39%的执行主体是公司,17%全部是第三方(图3-5b),均比第三次调查的结果43%和21%有所下降,但44%采用两种形式,与第三次调查结果36%上升8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把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但部分第三方代理的比例较高,也说明目前企业还不倾向于把全部成品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运作成本较高,企业一般是把一些需要综合物流运作及依靠物流网络较强的业务外包,简单的专项物流作业一般倾向于自己操作,以降低成本。 ③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47%有第三方参与,34%的企业只由供货方承担,19%的企业由公司自理(图3-5c)。与第三次调查结果比较,第三方比例有较大上升,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此外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第三方的参与比例较大,但并不是这些企业完全由第三方承担物流运作,部分公司同时也有部分自理的物流。

图3-5 物流执行主体分析
(2)目前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仍集中于传统项目 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其次是仓储,再次是干线运输,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需求的侧重点不同,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综合性服务的比例还不高,与第三次调查结果结论基本一致,见图3-6。

图3-6 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综合性服务
(3)现行物流的满意度: 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满意度。生产企业对3PL物流和自理物流的满意度,已形成明显差距,对第三方物流不完全满意的为多,与第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不完全满意比例上升说明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第三方物流公司还不适应企业的要求,见图3-7。

图3-7 生产企业对物流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商业企业对物流服务的不完全满意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对物流的满意比例。相对而言,商业企业对物流自理的不满意程度高于第三方物流服务,这与第三次调查结果对物流服务满意的比例较高有较大的不同,说明大部分企业不论是对物流自理还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见图3-8。

图3—8 商业企业对物流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②运作质量和物流信息服务成为企业对现行物流运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调查表明: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生产企业中,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物流信息不及时准确;其次是服务内容残缺,运作成本高,从表3-3可看出,生产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首先关心的是运作质量和包含物流信息在内的运作能力问题。相对于第三次调查,对运作成本高的不满意有所上升,说明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应该大力降低服务成本。 与第三次调查有较大不同,在商业企业中,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不满意的原因首先是服务内容残缺,其次是信息不及时准确。说明目前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仅仅由传统运输企业翻牌而成,服务内容单一,信息系统不健全。 信息不及时准确及服务内容残缺也分别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自理物流服务不满意的首要因素(表3-4),说明物流服务内容不全及运作质量低也成为企业自理物流的最大障碍。
                              {{B}}对3PL不满意的原因{{/B}}
原因要求
生产企业
商业企业
运作成本高
14%
9%
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22%
22%
作业速度慢
17%
19%
服务内容残缺
19%
31%
货损率高
6%
3%
作业差错率高
14%
9%
服务态度差
11%
12%
没有网络服务
17%
16%
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11%
0%

                                    {{B}}对自理不满意的原因{{/B}}
原因要求
生产企业
商业企业
运作成本高
28%
19%
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31%
19%
作业速度慢
19%
16%
服务内容残缺
0%
31%
货损率高
6%
9%
作业差错率高
8%
13%
服务态度差
8%
6%
没有网络服务
14%
31%
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6%
6%

(4)新物流商选择 调查表明:在调查企业中有55%生产企业在寻求新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商(图3-9),这与第三次调查结果的趋势基本一致,有59%商业企业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 (图3-10),相对于第三次调查结果,这一比例有较大上升,根据目前企业物流执行主体的现状,说明大部分企业的自理物流将转交第三方物流运作;另一方面也说明采用第三方的企业中,物流供求关系极不稳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市场机会广阔且变数较大。


(5)需求市场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内容 工业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以物流系统再设计、干线运输、仓储保管、市内配送、物流总代理为主,见图3-11。与第三次调查相比,生产企业对物流系统再设计的需求有较大的上升,说明生产企业已经普遍开始关注物流系统优化;干线运输需求比例高,说明生产企业受地域跨距和管理幅度的影响较大;物流总代理形式的物流需求比例高,说明生产企业需要集成化的物流服务。

从中可看出,商业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主要以仓储保管、市内配送和物流系统设计为主 (图3-12),说明商业企业物流运作主要以区域为主,更关心同城物流的仓储与配送,关心物流系统优化。与第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对市内配送服务需求、物流系统再设计需求、开发物流信息系统需求、代结货款需求等也越来越迫切。除了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以系统设计、信息咨询为核心业务的物流咨询管理公司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3-12 商业企业希望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
(6)选择新型物流代理商最主要的标准分析 调查表明:生产企业与商业企业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都首先关注作业质量,其次是综合物流满足能力。与第三次调查结果不同的是,本次调查中不论商业企业还是生产企业,都有16%以上的企业考虑了运作的经济性(表3-5)。说明企业已经在重视物流的能力的基础上,对物流运作的经济性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也说明目前中国市场竞争还处于价格竞争阶段,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策略定位时要有针对性,既要提供新的服务,又要尽量降低成本。                                     表3-5
生产企业
商业企业
经济性
19%
16%
综合物流满足能力
28%
28%
作业质量
31%
38%
没有考虑
22%
18%
总计
100%
100%

2.物流供给市场分析 1)样本构成分析及企业基本信息 物流供给企业回收问卷的构成比例,见表3-6。                            表3-6
企业性质
生产
企业
行业性质
供给
企业
国有独资
44%
纯运输公司
5%
集体
7%
纯仓储公司
15%
三资
5%
综合物流公司
32%
外商独资
2%
48%
私营
11%
内资股份制
31%
小计
100%
小计
100%

2)物流供给能力 此次调研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20%左右,大部分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下,平均来看,由于企业样本中有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相对前三次调查企业员工规模有所上升,但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见图3-13。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储运或物流企业的其他供给能力见表3-7:                                 表3-7
供给企业资源
仓库面积
叉车数量
搬运车
资源量(平均)
5.13万m2
15部
22部
起重设备
运输车辆
铁路专用线
厢式货车
7.6部
45部
3502m
14辆
调查表明物流供给企业的仓储与设备供给能力平均水平均比前三次调查数据有所提高,但根据表3-7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物流供给企业搬运和输送能力处于半机械化水平。 从企业填报的数据及提供的设施利用情况看: ①现有的功能性物流普通运作供给能力要大于物流市场需求。 ②物流供给企业规模还不大,供给企业运输能力要小于需求企业对运输需求规模及网络分布内要求,运输能力分散,规模集成度较低。 ③仓储供给能力有剩余,仓储利用率不高。 3)物流服务水平 (1)物流供给企业作业能力与作业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物流作业质量是企业选择新的物流商的首要标准,图3-14根据企业填报的问卷估算而得。根据估算可知,与物流需求企业相比,物流供给企业的单据准确率和运输及时率略高,可以满足物流需求企业的要求。这一结论与第三次调查所得结论有较大区别,也说明随着近两年物流企业加强服务意识,物流作业质量水平有所提高。

图3-12 物流企业作业能力与质量分析
(2)物流设施设备总量过剩,结构失调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物流服务供给企业厢式车与敞车的拥有比例为1:2.3相对于第三次调研结果的比例为(1:5.8)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自 2001年以来我国物流企业为了适应物流市场快速发展需要,满足工商企业运输过程安全、环保的要求,大量改造敞车为厢式车,使厢式车保有量增长很快。此外,本次调查还表明,我国物流企业的冷藏车、保温车拥有量也有一定程度增加,叉车、搬运设备、起重设备等机械化物流设施相对于第三次调查的2001年也有了较大的增长。说明近两年中国物流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物流设施利用率仍然较低,物流供给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成本的降低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 从图3-15中看出物流企业整体资源利用率仍然不高,相对于2001年的第三次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仓储利用水平与铁路专线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汽车返程空驶率仍在35%以上,回程资源严重闲置。一方面说明目前货源不足,货运汽车相对过剩;另一方面说明储运及物流企业汽车运输经营水平较低。

图3-15 物流资源利用率分析
(4)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①物流信息系统的拥有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近两年物流企业对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很重视,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由2001年调查的不足40%,提高到了接近60%,见图3-16。而且没有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大部分企业也都有开发、外包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的打算。

图3-16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②物流信息系统的业务模块 本次调查与2001年的第三次调查相比,在物流企业信息功能模块中,业务管理模块及查询功能模块拥有比例有较大增加,这也是物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见图3-17。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决策分析功能的模块比例还不高,说明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拥有比例还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社会物流企业的重要工具,物流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也是需求企业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主要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还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业务功能不完善,远程通信能力低,缺乏必要的决策功能。 4)未来计划向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项目 从物流供给企业的业务功能来看,企业未来计划提供的服务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仓储、干线运输;市内配送、包装加工上,本次调查问卷中填报在未来3年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比例都超过于50%,如图3-18所示。与2001年的第三次调查结果比较,这一比例有很大提高,说明企业极为看好未来企业的发展及服务能力的建设,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此外在物流系统设计、开发信息系统、代理报关、代结货款等新型物流服务方面,企业填报的比例也比2001年有很大提高。但与以前的需求调查数据相比,新型的物流服务提供能力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物流服务需求企业迫切需要的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一些新型服务还缺乏有效的支持。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