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正确答案】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 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改变先前侧重军事政治运动、忽略宣传组织民众的缺点,加强了报刊宣传工作,创办了一批机关报刊。其中大部分是由共产党人主持、以国民党机关报刊名义出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等。 ①《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1925年12月创刊于广州,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还为该刊撰写了发刊词和近20篇政论、新闻、时评、通讯。在发刊理由中,毛泽东提出了“为了革命”办报的理论与方法。该刊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革命阵营内部一份具有权威性的政治刊物。 ②《中国农民》月刊和《农民运动》周刊,都是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重要报刊,主要编撰人员大多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中国农民》是理论性刊物,1926年1月创刊于广州。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等重要论著都发表在该刊上,为农民运动发展做了理论指导。《农民运动》是一份通俗报刊,刊载有关农民运动的论文、宣传材料和报道,1926年创刊于广州,后迁武汉。 ③《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也都是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分别于1926年3月和11月在汉口创刊。这两份报纸积极报道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维护统一战线发挥了作用。 (2)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逐步形成网络 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公开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①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是先办中央报刊,然后在加强中央报刊的同时创办地方报刊。《向导》等中央机关报刊面向全国发行,即使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心的北京,李大钊还秘密组织了《向导》的翻印工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报刊上,有时也出现《向导》出版的广告。 ②党的地方报刊在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下陆续创刊。如中共北京地方党组织主办的《政治生活》周刊、中共河南区委机关报《中州评论》、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报《人民周刊》等都在这一时期创刊。 ③团的报刊网络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中国青年》很快成为在全国青年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刊物。团中央又在上海创办了面向工农青年的《平民之友》、《青年工人》等报刊。地方团组织也筹办了一批报刊,如广东的《少年先锋》,北京的《烈火》等。 (3)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 国共合作实现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工人、农民、妇女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①工人报刊的发展 1924年春,一批新的工人报刊陆续创办,一些之前被迫停刊的工人报刊也陆续恢复出版。在工人报刊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工人》,它于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报刊。该刊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为首要任务,帮助工人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②农民报刊的兴起 在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农民运动开始兴起,农民运动迫切需要新闻传播与宣传鼓动工具,于是农民报刊应运而生。1926年《中国农民》创刊,同时广东省农民协会创办《犁头》旬刊。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鼓舞和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开展。从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涌现出一批农民报刊,如湖北的《湖北农民》等,很多农民运动活跃的地区还有油印的小报。农民报刊的特点是通俗、活泼,从内容到标题都适应农民的要求,文字明白如话。 ③随着妇女运动的开展,妇女报刊也逐渐增多。如天津的《妇女日报》,北京的《妇女之友》,长沙的《青年妇女》等。 ④学生报刊也很快在各地出现。在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全国各地学生报刊发展到50种以上。这些报刊在团结广大学生积极投入革命斗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军队报刊出现 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它同农民报的兴起一样,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据统计,从1925年7月国民革命军建立到1926年7月誓师北伐的一年中,新办的和原有的军队报刊共计约30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中国军人》和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主办的《军人日报》。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