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问题:
问答题
我国《劳动法》属于哪一法律部门?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劳动法》属于我国的社会法部门,社会法部门是指调整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通过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来实现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故而属于社会法部门。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就该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制的范围或程度而言,该规则属于哪一类规则?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制的范围和程度出发,可以将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不论人们意愿如何,都必须加以适用的规则,一般而言涉及公共利益的规则多属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在民商法等私法类法律中,主要涉及私人利益,任意性规则较多。《劳动法》上述规定明确规定了如果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因此该规则属于强制性规则。从其涉及广大劳动者权益即公共利益的特点来看,也可以确定其属于强行性规则。
【答案解析】
问答题
运用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理论和知识,分析材料给定的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一般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个要素,其中假定又称条件,是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关于行为的规定,即法律关于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的规定。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是法律后果的前提,法律后果是对人们遵守或违反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的认定。由此,在上述《劳动法》规则条款中,假定被省略了,按照逻辑该条款的假定应该是“在我国境内,对于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双方而言”;行为模式是“用人单位以列举的行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后果是“被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点涉及《考试分析》第六章第三节中的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第七章第一节中的法律规则的分类和法律规则的结构。法律规则是法律要素的最重要内容,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规则的不同分类方式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解答本题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根据相关知识点对问题作判断,然后看材料是如何体现理论中的说法的,将其表述出来即可。材料题的关键就是一定要将理论结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