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教学目标:
1.了解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根据地图资料,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
3.树立合理开发水资源、合理采沙治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展示“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和“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图片。
提出问题:长江和黄河的河流地貌特征如何形成导入本课课题。
二、新课讲授
(一)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作用
老师展示长江图片,对比长江的上游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明确:长江上游山高谷深,河流高低起伏比较大,崎岖不平;河流下游相对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而河流下游则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学生阅读课文材料分析为什么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为主而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为主
明确:长江上下游流水作用的不同,与河流发展阶段以及河流上中下游的地形地貌有关。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高,河流落差大,河道较窄,水流蓄积的能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河道较宽,河道较长地势较平缓,流水冲击作用相对较弱。
(二)利用图片,深入分析河流发育过程
1.提问:河流发育早期,以什么类型的侵蚀为主,对河流发展又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观察课文图片,自主寻找答案。西学明确:河口地段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产生溯源现象,所以,河流发展早期以溯源侵蚀为主。因为溯源侵蚀的作用,河道慢慢变长,而且由于河流的早期发育阶段,流水冲击不是特别强,此时主要形成V型河谷。
2提问:河流发展中期,主要以什么类型的侵蚀为主,对河流发展又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读图并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河流发展中期,随着河道的加长,河流从上游高山峡谷中流出,河流落差变小,流水冲击作用变弱,河流侵蚀主要以沿着河道两岸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为主。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向河道两侧延伸,如此一来河道逐渐加宽加深,进而形成了U型河谷。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的河流一般向右侵蚀多些,慢慢也就形成了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情况,而且水患也多发生在凹岸,所以我们古代先民一般都是选择在凸岸兴建定居点。
3.提问:河流发展成熟期主要是以哪种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又给河流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要求:同学总结对比前面关于河流发展的知识,分析后作答。明确:成熟期河流径流变小,河道里淤积的泥沙逐渐变多,向下侵蚀的动能减弱。这,主要是以侧侵为主,沿着河道两岸侵蚀。河床越来越宽。随着时间的推移,凹岸不断被侵蚀,凸岸不断接受堆积,河道继续展宽,河床剖面形成宽而浅的槽型。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河段都是由多种侵蚀方式共同作用而成的,而在不同河段或同一河段的不同发育阶段,其主要的侵蚀方式不相同。
三、巩固提高
做题巩固,通过展示不同河床的横截面,让同学们判断河流的发育阶段。
四、总结体会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课下查阅一下关于长江流域水患的报道,看看人们是怎样和洪水斗智斗勇的。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