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阅读下列两个教学片段。
甲教师的教学过程:
执教一年半的甲老师对教学充满热情,课前认真准备,并习惯在教案上记载她详细预设的整个教学流程,以下是她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例题):如图(略),表示某人从家出发后在任一时刻到家的距离S与所花时间t之间的关系,大家能根据图象讲一个故事吗?
生1:放学后小明到小亮家问数学题,从家出发10分钟后到达距他家500米远的小亮家,小亮用了20分钟给他讲题,又经过20分钟小明回到家。
生2:爷爷吃过晚饭外出散步,走了10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的报刊亭,看了20分钟的报纸,就往回走,走了20分钟后到家。
同学们一边欣赏精彩的故事,一边考虑情节是否符合题意。
这时,教师发现课堂中一向积极踊跃的课代表小杰略皱眉头。
师(亲切):看来我们的课代表有疑问呀,告诉大家你在想什么?
小杰:在故事中,中间一段时间都是看报、学习、休息、吃饭之类的,这些都是不动的情况。老师,我在想这条水平的线段能不能表示运动的情况?
听了小杰的话,大家愣住了,热闹的讨论变成了安静的思考,甲老师的心里更是一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距离不变,当然是静止的,难道不对吗?备课时只想到静止的情况,没有思考过是否可以运动呀。但有没有运动的呢?一连串的问号令她一时也想不出答案。
师(诚恳):老师一时也没想到,要不咱们比一比,看谁先想到?
教师谦虚的话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暗自想:“今天的问题也难住了老师,我一定要和老师比一比!”甲老师课后也翻阅资料,认真地思考。
第二天一早,小杰兴奋地找到甲老师:“老师,我想到了!绕圈,绕圈走,这个人出发10分钟后,以他家为中心,在半径为500米的圆形道路上走了20分钟。”这与甲老师课后思考的情形不谋而合。
数学课堂上,老师表扬小杰具有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吃过晚饭,小杰从家出发10分钟后,沿着以他家为圆心,500米为半径的圆形道路上散步,走了20分钟,又经过20分钟到家。因为在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沿着圆周既可以运动也可以静止,既可以前进又可以来回走动,既可以原路返回又可以从别的路返回。
乙教师的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同上。)
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讲完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后,教师对学生的故事加以评价。见一向积极踊跃的××若有所思,教师便想到应该为学生“归纳整理”一下,于是对学生语重心长地说:“对于有关距离与时间的函数图象问题,凡是遇到‘水平的线段’,都是停下来,就像同学们例子中提到的购物、看报、休息、修自行车、吃饭等。”学生们颔首认同。
[问题]
分析甲教师的教学过程特点
甲教师习惯详细预设整个教学流程,并记录在教案上,这对于年轻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不论课前预设得多么“完美”,面对课堂上的每个鲜活生命体时,都可能出现“意外”。在此课堂教学中,“讲故事”的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与此同时他们的思维伴随着对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也产生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火花。小王老师发现一向积极踊跃的小杰略皱眉头,于是请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搭建了一个自由民主的教学平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遭遇”学生的突然发问时,教师没有选择含糊其辞、置若罔闻,而是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教师谦虚的话语,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还捕捉住了学生的“灵光一现”,继而以点带面,促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使这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而后教师又对此问题积极思考对策,并合理解决和利用。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运用了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与升华。这种把学生的思维火花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艺术,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分析乙教师的教学过程特点
乙教师发现××的异常表现后,没有给他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以为连这样的学优生对本题都没有理解透彻,于是便“告诉”学生们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答方法。正是教师“经验”的灌输让他与课堂生成的思维火花失之交臂。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把学生的思维“套”住,更别谈发散了。
通过甲教师的教学过程,说明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②参与性原则。生成性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没有参与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知识的建构与生成。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必须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③交互性原则。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学即交往,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整个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交往活动的互动性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④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响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性,新的状态会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才能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
⑤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富于创造性和主体性发挥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为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为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