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为仁由己

【正确答案】

“ 为仁由己 ” 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论语 · 颜渊》 : “ 颜渊问仁。 子日: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已, 而由人乎哉 ?” 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 孔子认为, “ 仁 ” 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 由于 “ 为仁 ” (或不 “ 为仁 ” ) 完全取决于自己, 所以孔子说 “ 为仁由己 ” , 而非 “ 由人 ” 。 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 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 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 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 1 ) “ 求之于已 ”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 在他看来, “ 为仁 ” 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 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 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 “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
( 2 ) “ 笃信好学 ”
孔子很强调学习。 他说: “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 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 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 在他看来, 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 孔子主张 “ 为己之学 ” , 强调 “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 , 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 3 ) “ 躬行实践 ”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 即孔子所说的 “ 躬行 ” 。 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 说了就要行, 十分重视 “ 言行一致 ” 。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 “ 为仁由己 ” 的道德哲学, 其最终目标是 “ 成圣 ” 。 “ 成圣 ” 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 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 “ 圣人之道 ” 治国, 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