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以便能够评价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公允反映。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适当的基准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各类报表收益(如税前利润、营业收入、毛利和费用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制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通常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如果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不稳定,选用其他基准可能更加合适,如毛利或营业收入。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
(2)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②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③报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通常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50%的情况:①经常性审计;②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项目总体风险较高(如处于高风险行业,经常面临较大市场压力,首次承接的审计项目或者需要出具特殊目的报告等。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75%的情况:①经常性审计,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少;②项目总体风险较低(如处于低风险行业,市场压力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