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 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各界期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该计划被认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 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要求2017年全国PM10浓度普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要求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占据了全国14%的国土面积,产生了全国71%的经济总量,集中了全国近48%的人口。然而,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却不容乐观。根据环保部近期公布的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115微克/立方米,是达标标准的3.3倍,没有一个城市的PM2.5达到合格标准。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发达城市,但这些区域同时也消耗了全国52%的煤炭,生产排放了48%的二氧化硫,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3.6倍。 环保部代表国务院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六个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举动引发了热烈讨论。地方官员谈起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总是眉飞色舞,但说到低下的环境质量却无言以对。说到底,如果具体考核干部的时候,经济增长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依法保护环境就难以开展。 北京是首都,把北京环境搞好,享受一些特殊政策是应该的,而河北、天津等区域位于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搞好这些区域的环境也非常必要,全国人民都会支持。事实上,空气污染无国界,更不分区域。在PM2.5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 材料2: 由T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市文明办、市环保局、渤海早报、渤海网共同主办的T市首届“十大环保卫士”推选候选人公示结束后,万余市民参与投票,再次掀起宣传践行环保理念高潮。根据得票多寡,10名市民当选T市首届“环保卫士”。 活动自启动以来,先后有2万余市民参与。其中,在分区征集阶段,参与市民就已超万人,推荐或自荐环保达人3000余名;主办方公示20名候选人后,吸引3万余市民为自己心目中的“环保达人”投票。同时,主办单位还邀请环保专家、社会学者及公众评委组成评审团,对候选人进行投票,最终评选出若干名“环保达人”,在媒体上刊发其事迹并给予一定奖励。 在我国,大部分民众“谈PX色变”。在国外,为了让PX项目能与公众和谐共处,化工企业均不惜投入重金,确保最大限度地消除PX生产的负面影响。比如韩国三星道达尔公司制定了高于政府规定6倍的安全管理标准;对有害气体采取强化10倍的处理方式:请第三方公司检测排放的气体,使数据更具有公信力。 PX项目在建设工作中阻力重重。要么“一闹就停”,要么“迁址复出”,这些已成为地方政府应对PX项目的惯有模式。2013年5月初,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的上马引发了广泛关注。网民普遍对安宁石油炼化项目特别是其下游产品PX项目表现出抵制情绪,并要求披露项目相关信息,“请依法公布所有的信息,不要担心我看不懂”。 一个鲜有人知的事实是,面积仅1300平方千米的东京湾正是世界PX的主产地之一。与民众打好交道是PX项目企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是涉及附近居民利益,企业都会及时地通过网络、书面信函、电话等各种方式告知居民。如果附近居民想参观工厂,厂方基本上会欣然接受,厂方也会不定期地自主举办一些工厂参观活动,呼吁附近居民参加,以便了解企业的安全措施并提出要求和建议。此外,它们还会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组织环保公益、植树造林等方面重金投入,以补偿当地居民。 作答要求: 环境保护部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开宝马车,喝污染水,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业化、现代化。”请根据给定材料,围绕“环境·民生”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鲜明,结构完整;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 4.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

“开宝马车,喝污染水,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业化、现代化”,环保部长的话传递了中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理念: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改善民生的角度重视环境保护,以保持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维护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能力和权益。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首先在于环境保护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民生”一词始见《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孙中山先生则将之上升为“主义”,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环境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对人的影响在总体上来说具有同一性和无差别性。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无论老幼贫富,环境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全体公民受益;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遭殃。然而,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的高度,仅仅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还远远不够,更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充分尊重民众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知情权、监督权与参与权,使民众独立性与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是基于对当前环境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刻认识。在高消耗、重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虽然一些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严重的环境污染却使人们为健康和未来忧心忡忡。“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公众对环保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外,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也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可见,失去了环境保障,就丧失了生活和发展的稳定,而没有了稳定的生活和发展,幸福就沦为海市蜃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满怀许多新期盼。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推动环保问题的解决。
环境就是财富。保护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对于这一问题,党和政府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在执政理念上,必须处理好治理污染与保障民生的关系;在发展思路上,必须处理好财富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在服务社会上,必须处理好维护权益与发展民生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质量需求。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