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据以下情境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日凌晨1时25分左右,某派出所“街面图像监控室”民警在视频监控时发现:一名成年男子沿街一直尾随一名女子,两人相距700米左右。在行至某路距幸福苑居民小区200米处,该男子突然跟进上前将女子绊倒,并压在女子身上。
根据以上情境,街面图像监控室民警正确的做法是:
本题主要考查应急处理能力。
A项正确,街面图像监控民警在监控中看到违反治安管理等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向派出所领导汇报。
B项错误,街面图像监控民警无权直接指令处警民警出警。
C项错误,街面图像监控民警的工作任务是监控街面,不能自己去实施抓捕。
D项错误,将截图发送至微信工作群不能及时制止男子违法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A。
负责处理的民警到达现场后,看到该男子向东逃窜。此时民警正确的做法是:
本题主要考查应急处理能力。处理民警到达现场后,看见该男子向东逃窜,为防止该男子逃跑,应及时、迅速出击,抓捕嫌疑人。
A错误,立即向值班所领导报告可能会延误战机,导致该男子逃跑。
C错误,在案发地周边布控对不能有效抓捕该男子。
D错误,立即向分局值班领导报告可能会延误战机,导致该男子逃跑。
故正确答案为B。
为收集证据,公安机关决定组织被害人进行辨认。以下组织辨认表述正确的是:
本题主要考查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四十九条: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侦查人员可以让被害人、证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
A项正确,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五十条: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B项错误,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五十一条: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特征相类似的其他对象中,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辨认犯罪嫌疑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不得少于七人;对犯罪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的,不得少于十人的照片;辨认物品时,混杂的同类物品不得少于五件。
C项错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辨认经过和结果,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侦查人员签名,辨认人、见证人签字或者盖章。由此可见辨认过程中有见证人,但是应当二字表述绝对,见证人不一定是当地居委会干部。
D项正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五十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辨认人不愿意公开进行时,可以在不暴露辨认人的情况下进行,侦查人员应当为其保守秘密。
故正确答案为AD。
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承认了意图强奸的犯罪事实,公安机关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本题主要考查《刑事诉讼法》。
错误,行政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承认了其强奸的意图,已经涉嫌刑事犯罪,不适用行政强制措施。
B项错误,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犯罪嫌疑人不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
C项正确,第八十条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D项错误,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五)可能自杀或者逃跑的。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