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之官,若官品得减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若应以官当者,自从官当法。其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及会赦犹流者,各不得减赎,除名、配流如法。”
问答题
该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历史发展如何?
【正确答案】这段文字反映了赎刑制度。赎刑在夏朝就已经存在,西周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后经汉、隋等朝的发展,到唐朝日趋完善。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根据本段文字的表述,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如何?
【正确答案】根据唐律的规定,适用赎刑的范围包括诸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官员,若官品得减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也适用赎刑。但对判处加役流等重刑者不适用,对于十恶重罪,也不得适用赎刑。
【答案解析】
问答题
该段文字折射出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1)赎刑的适用范围在唐朝有所扩大,表明封建特权法向纵深方向发展。2)对于赎刑范围无比详尽的规定,体现了唐朝定罪量刑原则方面的立法趋于完备。3)对于官员得减者中一定范围的亲属适用赎刑,体现了儒家思想日益向刑事立法方面渗透。4)赎刑的规定也是慎刑思想的体现。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