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此后的七分钟内,在小悦悦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经过几天的抢救,小悦悦没能脱离危险,而死亡。
请用社会心理学利他主义或者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来分析这个事件。
无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对个体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出了以下几种亲社会理论模型:
(1)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的获得是通过与其他行为获得相同的机制来完成的,即通过直接教授和模仿过程来实现。模仿对道德行为的获得发挥了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家把认同定义为一个持续不断的,由于直接教授及对父母和其他榜样的简单观察而产生的反应获得及修正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家也通过很多实验说明了榜样、模仿、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在获得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作用。事故中,多名路人看到小悦悦被压却不闻不问,可能是模仿并习得的结果。后面的路人在观察到前面路人对被压女童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在模仿和学习后,忽视在他们心理也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了。
(2)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往往要先对自己、对别人及对社会背景做出估价,考虑助人行为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或减少自己的痛苦。社会交换论者同其他简单强调外在奖励作用的强化论者不同,该理论认为不仅外在的奖励可以有积极强化作用,个人自己内在的自我奖励,也可以有同样的效应。即便最具有利他主义特征的行为,如捐赠、资助路边的乞讨者,也都具有社会交换的色彩。人们是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
路上行人不愿帮助小悦悦,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但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反而导致麻烦上身,这些经验可能来自自己、朋友或者之前的媒体报道宣传。而捡垃圾的阿姨则没有相关的经验,并且她没有以此获得物质利益的想法,但有内心的自我奖励,所以能够向小悦悦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