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背景材料 1.长安区悠然生活农庄负责人杨艳,前不久急需资金扩大草莓大棚规模,但借钱难,贷款更难,她跑遍了镇上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门槛”都很高,除了贷款需要“抵押”这条,就连“总公司地址注册必须在辖区内”这个硬杠杠她也达不到,导致很多农户不得不另寻他法。 用户在金融机构贷款可以用不动产抵押,需要政府的职能部门提供证明,如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及工商企业的产权登记证等等,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调查中。农户和企业反映有些部门的服务滞后,服务不到位.并且是收费服务,等各项费用交清,手续办好,不仅贷款的成本提高了,得不偿失,而且市场的行情也已发生了变化。 贷到40万元的高级职业农民、国强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邢国强对记者说:“由于需要扩大大棚规模,原计划贷款200万元,但最终只贷到40万元,剩下的160万元和过去一样,只能民间贷款……”。这个地处阎良的省级高效农业园区,经营果蔬种植面积达6 000多亩,涵盖周围5个村庄,拥有自己的有机肥加工厂,并以工业园区理念创建运作的现代农业园区,尽管年产值上亿元,但贷款总是不顺利。银行并不愿意以园区或者专业社的名义放贷给他.理由是风险过高。“只能以个人名义贷款,仅担保人就不知找了多少。风险大,一般人也不愿意担保。”邢国强苦笑着说:“我的经营规模这么大,贷款尚且如此,小农小户贷款就更可想而知了。” 省委农工办去年耗时半年对关中、陕南、陕北农村金融服务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尽管省内金融主体不断发展,资金投放渠道不断增多,有意愿贷款的农民占比达到86%,但其中只有55%的农民能够贷到款,44.8%的农民因为各种原因贷不到款。全省80%以上的合作社希望得到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但仅有0.7%左右能获得贷款;全省2 00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得到银行贷款的不足百家。 2.虽然推广农村小额信贷已有一些年,但部分农户仍然没有信用观念.对小额农村小额信贷认识也不到位,产生了滥用“贷款证”的行为,出现冒名领取信用贷款和盲目申请贷款的现象;有些农户甚至认为小额信贷是国家免费赠送的,不需要还款;有些地方的农民由于多种原因干脆逃债,杳无音信。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的发放质量,进而影响了小额信贷的支农效应。 乾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三农金融部经理王新辉表示.一方面涉农贷款风险较高,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都是农业临时设施,加上担保公司开展农业担保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回报率也是银行考虑的重要方面。涉农贷款笔数多,单笔金额小,回报率较低,也影响了银行办理涉农业务的积极性。即便是以“支农支小”为市场定位的村镇银行,“诚信记录”“有无不良嗜好”“家庭原始积累情况”等,都成为农民贷款的制约条件。 近几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区域内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已从农村金融领域撤出,仅存农村信用社独扛支农大旗,一社难支“三农”,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分散性的资金需求。对部分信用社调查了解,农村金融机构也不愿对小农户发放贷款,认为农户贷款是手续繁、效益差。因此,农村资金非农化现象很普遍,农村资金仍然是处于净流出。 3.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服务“三农”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年来累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特别是不良贷款的大幅增加,导致了会融风险增加的同时也迟滞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程。 案例一:仅2014年至2015一年间,S省F县检察院共受理骗取贷款案件29件34人、信用卡诈骗案6件6人。占该院办理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案件数量的28%,与同期相比增长18%,其中,发生在农村的骗取贷款案件18件21人、信用卡诈骗案件3件3人,共占该院办理的这两类案件总数的60%,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随着农村经济活力增强,个体经济、合伙企业、民营企业逐步增多,加之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放宽,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频发高发。其中,贷款合同纠纷案件中涉及农村商业银行的纠纷案件占到案件总数的90%,对象多为农民,以个体户居多,民营企业、合伙企业也占一定数量,借款数额集中在5万元至20万元之间。 “这些案件的迅速增长,危害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检察官分析说,在农村贷款合同纠纷案件中,90%的当事人都表示,自己暂时没有钱,等到钱充足时再归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刑法;20%的当事人表示不了解骗取贷款罪这个罪名,80%的当事人没有恶意骗取贷款的企图,多是由于经营不善或受经济环境影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及时归还所欠贷款:还有部分农户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和法律常识,在组成三户或五户联保小组时,有的碍于家人或朋友的情面,有的甚至互不相识,有的为快速借款,在未经必要核查的情况下,随意为他人提供担保,最后当他人无法偿还借款时,为无还款能力的借款人承担担保责任.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 案例二:L省A市某县农信社52岁的信贷员张某,因心脏病去世,其经办的数百万元违规的顶名、冒名贷款随即浮出水面,使其所在的农信社以及数百个村民“借款人”陷入恐慌。 张某从业20多年,所经办的小额贷款金额共约3 000多万元,这个数额约占其所在农信社贷款额的四分之一。 小额信用贷款一般额度在5万元以下,农信社根据借款人家庭现金流、在当地信誉、长期还款情况给予信用评级,授予相应授信额度:农户联保贷款,一般是由五个农户为一个借款人提供信用联保。 “这两种制度都要求面签,借款人和担保人不仅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也都要在银行当面签字确认才可以。”前述银监会人士称。而现实情况是这些“被贷款”的人毫不知情,更谈不上签字确认了。 而这1 000余人“被贷款”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此前曾经在农信社有过真实贷款,留下了身份证复印件,后被张某用于冒名贷款。另一种情况是,从未和银行打过交道,既未在银行开过户也未贷过款,当地一个小额贷款公司人士透露,他们曾向该农信社提供大量农户身份证复印件,“只要有个农村户口的身份证复印件,就能贷到款,他们两个人填单子,农信社主任盖个戳就行了,现场办公,至于现场确认根本不用”。 案例三:2014年1月8日至25日,H县村民李某事先通过请吃饭等手段骗取同村多名村民信任,后称自己要贷款,只是让受害人顶个名字,不会造成其他影响。李某通过花言巧语骗取村民信任后,用其妻子于某和村民张某、周某、黄某等10户村民的名义,以借款种地为由和附加担保人的方式,使用虚假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公务员收入证明,每户在H县某银行为其冒名贷款各20万元合计贷款220万元。 2014年1月8日至21日期间,李某又采用相同手段用李某、苗某等农户的名,以农户借款种地的名义,使用虚假的土地承包合同,每户在H县同一银行贷款5万元,合计80万元,贷款发放之后农户的贷款都是由李某领取使用。 2015年3月2日,H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接到该银行工作人员举报,李某于2014年1月份先后分两次在该行贷款300万元,逾期未还,索要无果。经过近半个月的大量走访和细致调查,确定李某有涉嫌骗取贷款的事实存在.经侦大队将李某在家中抓获。 4.“我省农信社涉农贷款的余额和新增额连续九年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1月20日,S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在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第二届社员大会七次会议上说。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S省农信社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加强产品服务创新,主要经营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 据了解,截至2014年年末,S省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8 44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131亿元,较年初增长14.6%。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S省农信社开展金融服务进村人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创新“三大工程”,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初步实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级授信“全覆盖”.创新推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综合物权抵押贷款、订单农业融资贷款等多项产品,有效满足了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需求。 截至2014年年末,S省农信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7 766家、龙头企业1 658家,贷款余额281.2亿元,家庭农场761家,贷款余额4.6亿元,种养殖大户10 249个,贷款余额20.4.亿元。目前支持农户总数达257.3万户。 除创新信贷业务,S省农信社还践行普惠金融服务理念.实现农村地区服务渠道全覆盖。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农信社布设农民自助服务终端1.9万台,自助设备9 715台,POS机具15.3万台,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99.4%,自助设备乡镇覆盖率达100%,电子银行客户数量达1 145.64万户,交易笔数14 080.66万笔,交易金额41 958.82亿元,为普惠金融按下“快进键”。 与此同时,2014年,S省农信社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普及金融知识,聘请国内、省内种植、养殖、畜牧、水产等方面专家,成立“专家顾问团”.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引导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共举办培训活动150多场.培训内容涵盖种植、养殖等60多个项目,培训农民2.1万余人次,现场受理贷款申请7 000余人.授信4.2亿元。 5.“普惠金融”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已逐步成为中国小额信贷可实现的社会目标,但中国仍有一亿多的贫困人口难以获得发展机会。 12日,在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主办的“以微型金融带动综合服务——农村微金融创新沙龙”上,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BRAC)、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及实践者认为,以社会目标为导向的小额信贷机构,应重点向提供与金融服务配套的综合服务拓展,以期持久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乐平基金会秘书长沈东曙认为,除了庞大的贫困人口.中国农村当前普遍面临就业机会缺乏、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等诸多问题。由拥有社会目标的小信贷机构通过提供与金融服务配套的综合服务,将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路径之一。 沈东曙认为,配套综合服务将有力促进当地农户成功创业,并帮助当地社区建立产业链,以提高当地农户和社区的风险抵抗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阿里巴巴等电商纷纷下乡。阿里巴巴旗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蚂蚁微贷”已经走向田间地头。阿里研究院的金融研究专家方德华说,目前许多涉农贷款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进入农户手中,而“蚂蚁微贷”的审批流程简单.对于在淘宝上有一定信誉的商家,最快40秒就可以获得小额贷款。但方德华也承认,由于农村市场用户对于“蚂蚁微贷”、支付宝还缺乏品牌认知度,以及互联网操作本身的难度,使得不少农户不愿提出贷款申请。 沈东曙说,提供综合服务的关键在于,根据目标人群不断变化的需求,创新产品与服务,并让产品与服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 在中国,舆论和学界对小额信贷是否具备社会发展属性仍存在不少争论。但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菲律宾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实践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由于导致贫困和欠发达的原因是复杂的,常会同时涉及疾病、灾害、歧视、教育匮乏、资本不足等多个因素。因此,单一的金融服务并不能实现贫困减少,农村发展等社会目标。”孟加拉乡村发展委员会社会创新实验室高级经理玛丽亚.梅说。 她说,通过获取贷款进行创业的客户,也很可能因其他致贫因素重返贫困,并因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导致生活水平变得更差。 与孟加拉乡村发展委员会的做法一样,乐平公益基金会也对农户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22年来,乐平在山西永济和四川大邑投资设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扎根农村,坚持服务于小农户,为他们提供创业所需的资金,消除他们生计改善的限制。通过不断的创新,已为8 000户农户提供超过2.5亿元小额贷款。 答题要求 结合给定材料,请以“农村信贷”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见解深刻;联系实际,结构严谨;800-1 000字。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创新是农村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信贷需求已逐步由简单的生产生活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零散、小额的需求向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特征。而主动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农村信贷,关键靠创新。 实现农村信贷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防控机制,一是防范农户道德风险。可通过农户联保,把信用记录差的人自动排除在外,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信贷风险。二是防范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应自上而下建立信贷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完善信贷的制度和流程,对贷前、贷中、贷后实行流程化操作,对信贷实行包放、包收、包管、包赔的“四包”责任制.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实现农村信贷可持续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是基础。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贷款营销,及时了解和满足农民资金需求,坚决改变等客上门的做法。要细分客户群体,对重点客户和优质客户,推行“一站式”服务,并在信贷审批、利率标准、信用额度、信贷种类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要尽量缩短贷款办理时间,创新还款方式,根据客户还款能力灵活还款,可采取按周、按月、按季等额或不等额分期还本付息等方式。对个别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可通过流动服务等方式由客户经理上门服务。要提高农村贷款透明度,公开授信标准、贷款条件和贷款发放程序,定期公布农村贷款授信和履约还款等情况。 实现农村信贷可持续发展,创新监管监督是保障。各级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村贷款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贷款业务的指导和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应创新农村贷款统计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跟踪了解农村贷款业务进展情况。对农村贷款业务开展得好、效益持续提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可对其在农村地区增设机构、开办新业务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各级监管部门要认真开展支农服务评价工作,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完善农村贷款制度。规范开展业务。进一步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信贷,是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大潮中,唯有创新。才能引领农村信贷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