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工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也造成了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试根据经济学原理讨论下列问题。 (1)环境污染为什么通常难以由污染者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加以管理? (2)解决环境污染的常用方法包括:关闭工厂,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北大1998研)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1)在存在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以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如污染问题为例,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小,即污染者只对少数其他人的福利造成影响,则此时污染者和这少数受害者可能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大,即污染的受害者众多,则此时污染者和受害者以及受害者之间要达成协议就更加困难。②很难避免“免费搭便车”的现象。③势力的不对称性。即使污染者与受害者有可能达成协议,但由于通常是一个污染者面对众多受害者,因而污染者在改变污染水平上的行为就像一个垄断者。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影响产生的垄断行为也会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 污染者导致外部不经济,自行解决污染的成本远大于直接将污染排放人环境的成本,所以必须由政府出面加以管理。 (2)解决环境污染的常用方法包括:①关闭工厂;②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③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下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 ①关闭工厂 关闭工厂是最不明智的方法,因为当工厂能给社会创造出很大的价值,但其污染程度又很小时,这种方法就很不合适了。 ②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限量法) 限量法是有关当局根据其评估,选择某一污染的程度为指标,限定厂商的污染程度不得高于此限量,否则给予重罚。 在图11.9中,MD是边际损害,VMP S 是边际产品价值,S是环境污染。 如果有关当局所管制的限量是满足MD=VMP S 时,则此限量的政策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可是,此种政策却往往无法达到MD=VMP S 的最佳状态。举个例子来说,如图11.9所示,当S=S e 时,VMP S =MD为最佳状况,也是有关当局所欲限量的目标,但即使当局可以确切评估MD的情况,往往对制造污染厂商的VMP S 无法充分掌握,必须根据这些污染的厂商提供VMP S 的资料,而这些制造污染的厂商为了本身的利益,往往提供假的资料,并且有提高VMP S 的倾向,如图11.9 VMP' S 所示,此时,有关当局会根据这些资料而限量在S=S 1 下(因为VMP' S =MD),但此S 1 >S e ,不是真正的最佳状况,可是对厂商而言,S 1 的产量利润会比S e 的产量利润大,这是厂商高报VMP S 的主要原因。限量法往往使制造污染的厂商高报VMP S ,结果社会无法满足经济效益。 ③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 有关当局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往往对制造环境污染的厂商收取费用,以减少这些厂商滥造污染的现象,然而,由于环境污染的MD与VMP S 无法确切地划出,因此,无法精确地找出MD=VMP S ,有关当局只得利用试验的方法,直到试验MD=VMP S 条件为止,其方式如下: ①设每单位的污染收取费用为f 1 ,如图11.10所示,此时制造污染的厂商会生产在污染程度为S 1 的产量,以确保其最大利润。 ②在污染程度为S 1 时,测度污染所造成的边际损害MD,如图11.10,设为S 1 B。 ③假如S 1 B>f 1 ,表示MD>VMP S ,此时,有关当局应再提高其污染的单位费用,设为f 2 。 ④在单位费用为f 2 下,厂商会制造S 2 的污染程度,而在S 2 下,再测度污染所造成的边际损害,设为S 2 D,且S 2 D<f 2 。 ⑤因为S 2 D<f 2 ,表示VMP S >DM,此时,当局应该再把单化污染费用降低,直到MD=VMP S 为止,设为f e ,此时污染程度为S e ,且f e =S e G。这种收取费用以控制污染的方法,其主要的好处是,不需要知道厂商的VMP S ,而只要测度MD的大小即可。 ④收费法与限量法的比较——多厂商的情况 如图11.11所示,假设有两个制造污染的厂商A与B,由于每个厂商的生产函数不尽相同,故两厂商VMP S 也不会相同,而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其VMP S 应等于A厂商及B厂商VMP S 线的水平加总。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