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运用IS-LM曲线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如图1(a)、(b)所示。
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货币供给未变动(LM未变),因而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这就要求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从图形1(a)、(b)可见y 0 y 1 <y 0 y 2 ,就是说图(a)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b),原因在于图(a)中IS曲线比较平坦,而图(b)中IS曲线较陡峭。IS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少,即政策效果越小。

图1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2)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2所示。
在图2中,有一条斜率逐渐变陡的LM曲线。一般说来,在经济萧条,收入和利率较低时,LM曲线较平缓,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大,而在收入水平较高,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LM较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小,表现在图中,政府支出同样增加ΔG,使IS曲线右移同样距离,即IS 1 到IS 2 的水平距离和IS 3 到IS 4 的水平距离是相同的,但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y 1 y 2 明显大于y 3 y 4

图2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LM曲线斜率较大,即LM曲线较陡,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较不灵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门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券),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3)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一方面,LM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r 0 这样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这时候,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是极小,可是,如果去买债券,则资本损失的风险极大(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会再涨,从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保持在手中,这样,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水平的LM,即“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这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IS不垂直而向右下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十分有效,如图3所示。
(4)古典主义极端情况。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则就出现了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财政政策就完全无效.如图4所示。

图3 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