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与质疑并存: “医疗众筹” 造假太多, 该何去何从?
近两年来, 以“医疗众筹” 为主要慈善方式的信息平台快速发展: 同时, 申请人信息造假等问题也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 下一步该如何走, 成为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某募捐信息平台的个人求助项目下有这样一行说明: 该项目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 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 此说明来源于民政部发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 据了解,“医疗众筹” 被认定为个人求助行为, 与公开募捐性质并不一样。 但《规范》 中也明确表示: 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困难, 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 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 并加强审查甄别、 设置救助上限、 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 做好风脸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求助对象的信息如果不能严格审查, 就偏离了慈善的正轨。”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董山民说。他建议, 相关平台可以提高进入门槛和申请难度, 甄选出真正有需要的人; 同时, 可以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建立施助人数据库或社会救助信用银行, 使施助人将来能够得到同样的、 甚至更大的帮助。
天津击水律师事务所主任潘强表示, 编造虚假信息在平台上发布并获取钱财的行为性质上无异于诈骗。 平台如果因为审核不严导致此类情况发生, 虽然不用担负刑事责任, 但须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大家慷慨解囊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平台的信任, 所以相关平台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审核环节工作, 不能随意发布相关信息。” 他强调, “慈善必须是本透明账。”
医疗众筹该何去何从
近几年来, 随着网络以及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发展和普及, 具有成本低、 传播快、 影响力大、 效率高等优势的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获得了迅猛发展, 医疗众筹已经成为一种为大众所熟知的众筹项目, 代表平台有轻松筹、 爱心筹、 水滴筹等。 一般来说, 医疗众筹是一个关于家庭重大疾病和伤病的救助项目。 医疗众筹在解决文意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申请人信息造假等问题也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 下一步该如何走, 成为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的观念中, 一个家庭里, 如果有成员身患重症, 需要耗费大笔医疗费用, 首先会想要依靠家庭自身的力量进行治疗, 在力有不逮的情况下, 再向亲戚朋友借钱, 而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的推广, 则给那些深陷医疗困境的人, 提供了又一个有效筹款的渠道。
然而如今, 通过医疗众筹的造谣、 炒作、 制造“悲情戏” 或者践踏求助人尊严等手段传播个人大病求助信息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们已对医疗众筹从最初的新奇到目前的习以为常, 从刚开始的深信不疑到目前的将信将疑、感激与质疑并存。 不可否认, 对一些人来说, 深患重症, 需要大笔的治疗费用, 在个人或者所在家庭经济能力有限, 无力承担治疗费用的情况下, 通过“医疗众筹” 平台发起个人求助, 每个人付出一点爱心, 很有可能就能挽救一个濒临死亡的人, 或者濒临奔溃的家庭。 但是, 从另一方面来说, 钱要花在“刀刃” 上, 献爱心还需“擦亮眼”。
我国的慈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 网络众筹暴露出的问题引发我们的质疑, 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了对于慈善事业的信心, 应该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慈善建设。 首先, 建立完善的慈善法, 填补慈善法对于个人求助规范的空白。 对个人捐助信息的真实性、 完整性等进行规范, 如出现恶意的造假炒作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其次, 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 对网络众筹的信息做好监督核实工作。 即时对外公开资金的募集情况、 资金使用的流向、 结余等信息。 再次,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慈善事业的投入, 建立完善的社会慈善捐助体系, 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树立慈善机构的公信力。 最后, 完善大病医疗的救助制度和保险制度, 及时更新扩大大病医疗救助的范围, 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
感激与质疑并存之下, “医疗众筹” 平台的良性发展需要各方自律、 共同努力。 慈善医疗众筹项目 是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补充, 填补了困难患者在医疗保险之外自费部分的救助空白。 不仅对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有所缓解, 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有帮助。 合理规范利用医疗众筹, 是我国医疗慈善的有效助力。
本文第一段提出论点, 对医疗众筹这一现象的出现以及医疗众筹的概念定义作出介绍; 第二段提出医疗众筹的意义; 第三段提出现如今医疗众筹存在的问题; 第四段介绍我国慈善医疗的现状以及应对和改进措施;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点, 进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