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以瑞典为例评析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福利政策”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推行社会改革,实行福利国家政策,最典型的是北欧的瑞典。福利国家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各种保险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二是提供各种免费或低费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托儿等。这种政策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二战后,社会民主党政府积极推行因战争中断了的社会福利政策,并有新的补充和发展。 1.1946年,瑞典议会通过基本退休金法案,规定凡67岁(后改为65岁)以上公民均可按月领取退休金,数额为退休前15个最高收入年份平均数的60%,来源为劳动者交纳的保障税。 2.全民医疗保险开始于1955年,内容主要有医药保证和病休津贴、婴孩、病孩家长津贴等。凡有正式收入的成年人按月缴纳医疗保险税,即可免费就医。对因病、护婴、护理病孩的人实行90%的津贴,不满12岁的孩子的家庭,每年可领取两个月的特别家长津贴。 3.高等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并提供奖学金和学生贷款(无息)。失业者可得到纳税后平均工资92%的救济金,在劳动市场,失业者可得到现金救助。 4.在住房方面,政府大规模兴建住宅,用津贴方式提供给居民。此外,国家还兴办养老院、提供家庭服务等各项社会服务。 瑞典的福利国家政策比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系统完备,福利水平高,受益面广,社会效果显著,被称之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但是,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推行,瑞典国家经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从70年代起不断困扰国家经济发展。首先是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刺激了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其次是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降低,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再则是沉重的税务负担,企业、个人和社会都不堪担负,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更新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影响到整个国家生产水平,也使国民收入增长滞缓。这些问题被称作“瑞典病”,久治难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