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4年8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建设,以调结构促发展、推升级。专家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态保护成为重大的“补短板”工程和重要的民生工程。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坚持定向调控,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确保当前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紧扣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一批“补短板”的重大工程建设,这是促进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稳投资、促消费、惠民生。
    2.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交界处,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集居地。与黄河的直线距离也仅有8千米,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曾经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的荣誉。
    2014年9月,一则关于腾格里工业园区部分化工企业肆意排放污水、导致沙漠被严重污染的新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目前,涉事企业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已被永久性关停,相关法人受到法律制裁。尽管“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暂告一段落,但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却还任重而道远。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交界处,自2014年9月以来,相继曝出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部分企业、宁夏中卫明盛染化公司、宁夏中卫工业园区部分企业、甘肃武威市荣华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私设暗管,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腹地,对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事件曝光后,腾格里沙漠污染形成原因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了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引入了大量的化工企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硫化系列、萘系列和苯系列三个染料精细化工产业链。腾格里污染元凶实际上是染料中间体还原物,这类污染物在化工企业一系列非规操作中大量产生。
    腾格里沙漠污染环境系列案曝光后,引起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综合发挥“捕、诉、侦、防”职能,侦查监督厅、公诉厅、渎职侵权检察厅均将其列为重点挂牌督办案件,联合公安部、环保部等组成督导组,从严惩治犯罪行为,形成保护生态环境整体合力。
    “腾格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天”。用以描述沙漠“像天一样浩渺无际”,希望能还原大漠浩瀚、沙丘环抱、林木繁茂、牛羊成群的草原景象,让后世儿孙享受到“晨观沙海日出,暮赏大漠孤烟”的诗情画意。
    3.在北川老县城旁的沙坝村,当地林业局在一处山体塌方处进行过多次撒播树种,至今没有效果。“年年种树不见效,主要是山体不稳,遇到大雨就会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化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朱成林说。
    在汶川地震灾区,不少震区山体坍塌严重,尽管林业部门与地方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但效果不尽如人意。2014年11月底,在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半山腰上,大小不一的山石滚落在山间小路边,山上只留下零星的树苗孤单矗立着。
    “实践证明,整地、刨坑、种树的生态修复和山地灾害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了,生态脆弱地区治理需用工程项目融入。”汶川县林业局绵虒镇林业站站长陈熊说。
    用工程项目方式融入治山过程中,部分业内人士也称之为“林业治山”。四川林业部门在汶川地震后,与国际合作实施启动了“林业治山”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经过几年发展,这些“林业治山”项目经受住了泥石流、芦山地震的考验。
    在北川县擂鼓镇石岩村二组的一处山腰上,曾经的塌方体已披上绿装。山腰上,层层土袋筑成的水平阶梯十分显眼。北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朱成林说,土袋阶梯工程的作用是固山、分散流水,避免发生泥石流。这是以“林业治山”为核心的“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示范项目”,该项目于2010年实施启动。“实施面积有64亩,从2010年到现在,这里没有发生任何次生灾害,效果非常明显。”
    2013年5月,北川县林业局参照中日合作技术,采取竹栅栏挡土墙、土袋阶梯等方法,在石岩村进行了试点治理。治理的340余亩塌方山体已经栽种李树、核桃树。
    在汶川县、彭州市等地震灾区,通过合作项目的山体治理,大多取得明显效果。在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半山腰上,一边是传统栽树后又被泥石流冲毁的现场,而另一边则是通过项目治理树木开始成林。前来考察项目效果的日方专家佐藤隆说,日本在治理地质灾害、植被恢复方面有很多经验,克约村的治理仅是山坡治理,由于预算及条件限制,诸如防止滑坡、河床治理等新技术还没用上。
    汶川地震后,中日两国政府在2010年启动“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林业治山”。据介绍,中国“林业治山”在此前较长时间是一个空白,而“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林业治山”在2015年也将结束。基层林业干部职工反映,虽然会受到很多制约,今后依然有必要继续借鉴该技术推进生态建设。
    汶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正洪说,生态脆弱区大多山石裸露、土壤层稀少,如果不固山、移土,根本不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生态修复与治理将无从谈起。但按现行管理体制,治山的职能分散在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政府部门,力量分散,多头管理,效果不佳。“林业部门继续推进,缺乏政策依据和法律支撑。”他说。
    此外,“林业治山”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彦认为,推广这些技术并不存在困难,但资金来源是个瓶颈。据介绍,普通山体造林成本不足千元一亩,但北川“林业治山”模式每亩达到1万8千元。在汶川,最高的达到5万元每亩,仅靠国家生态修复补偿金远远不够。林业部门干部职工表示,为了让“林业治山”持续高效进行,建议国家从法律、体制机制、标准规范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
    4.“今有大风沙尘,冷空气雷阵雨过境,从单位到家,要被丢弃在黄褐色的世界里了。”一名北京网友在微博中自嘲。
    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沙尘暴蓝色预警,受大风影响,预计当天夜间至第二日上午,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西北、华北、东北等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部分地区有沙尘暴。
    在被认为是京滓风沙源头之一的内蒙古,部分地区从一早就天色昏暗、风沙四起。当日,呼和浩特市大街小巷的不少行人头戴纱巾、遮掩口鼻,在风沙中艰难前行。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持续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效果。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共造林602.7万公顷,其中,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26.5万公顷。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内蒙古,10年来累计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1000多亿元,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000多万亩,草原建设4000多万亩,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700万亩和188万亩,沙区生态总体得到改善。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存量大等原因,导致目前防沙治沙效果不能充分发挥。
    内蒙古林业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2%和35%,尚有2亿亩宜林地需要治理,且大部分处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沙害威胁严重,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某防沙治沙专家介绍说,防沙治沙工作正向历史欠账多、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推进,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化速度很快,这些地区的治理成本大幅增加,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地方的实际造林投入超过国家补助标准的好几倍。”
    5.B市S区有着300多年的煤炭开发历史,大规模的煤炭开采造成当地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采空区沉陷,再加上农牧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大面积开荒、散养牲畜,S区从森林富集、山清水秀变得资源枯竭、不宜生存。
    在探索转型的过程中,S区提出了“生态立区”的理念。S区委书记雪松说,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只有让天变得更蓝、山变得更绿、空气变得更清新才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福利。
    为了“去黑还绿”,2007年以来,S区克服困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稳步推进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三北防护林等林业工程,大力保护白桦林、千年古松、杜松林等各类原始生态林,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S区还积极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进行合作,计划建立100亩试验示范基地,引进丁香、黄刺梅、樱桃等数十种植物资源,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特点,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按照板块化模式培育种植,形成“樱桃湾”“丁香谷”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区域,构建“美化、彩化、香化、文化”的人文生态系统。
    在大力开展生态修复的同时,S区还努力发展“绿色经济”,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由“黑”向“绿”的转变。
    S区区长张海峰说,转型中,S区提出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为此,S区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目标,努力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进生态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不断壮大。
    S区蕴藏着一定数量的铁矿、硅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基于煤炭资源枯竭的现状,S区在原有开采和粗加工的基础上,将合理开发稀缺煤炭资源、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初步形成了以“镁、煤、铁”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产业链条,改变了曾经“一煤独大”的单一格局。
    目前,S区正全力推动亚新隆顺300万吨特钢项目达产达效,开工建设金属制品及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发展不锈钢、板材、钢管、钢缆线等下游产品;引导北镁科技等企业发展镁合金棒材、轮毂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大力加快煤层气、页岩气的详细勘探和综合利用,争取大青山煤田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项目开工建设。
    转型过程中,S区还提出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的理念。张海峰说,坚持生态发展是民意所在,要以技术改造促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促转型发展,全力筑实工业经济循环发展体系。
    为此,S区积极促进产业链条做精做强,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增值,着力打造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多元素合金材料基地,力争成为B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出基地。
    S区还鼓励、推动园区产业循环发展,通过协作配套、综合利用,实现园区企业由“弱”到“强”的升级。
    转型中,S区强化龙头企业协作配套,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业生产镍及合金、硅钙钡铝合金、稀土硅合金等多元素基础合金材料,扶持企业进行硅微粉回收利用、废钢渣综合利用、煤矸石生产硅铝合金,实现产业链闭合循环,工业废物“吃干榨净”。
    正是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倒逼,S区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了生产工艺改进、节能环保改造、循环经济、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淘汰了规模小、工艺差的企业,园区企业正朝着分工协作的协同发展方向迈进。
    6.据了解,虽然经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我国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仍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说。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焕良介绍,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我国生态总体状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先天基础比较脆弱,历史负担比较沉重,现实压力巨大。我们既要还历史旧账,同时发展过程中不欠新账。生态修复是长期过程,任重道远。
    “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杨春平认为,从人类历史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就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并且扬弃的结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说生态文明绝不仅仅是表面上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应该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杨春平认为,《意见》明确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末端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而是把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源头转变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
    7.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纳入其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作答要求:
问答题   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简洁,书写工整。不超过25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产业规划不合理。部分地区为脱贫致富,引人高污染企业,但缺乏有效监管,造成严重污染。
   二是资金支持不到位。部分地区环境修复资金预算不足,修复工作无法通过工程介入,导致修复效果欠佳。
   三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生态治理职能分散在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政府部门,力量分散,政出多门,缺乏统一推进的政策依据和法律支持。
   四是环境恶化严重。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并不断恶化,治理难度加大,治理成本不断提升。
问答题   针对给定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以“生态修复任重道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范文]
   
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众多,“家底”丰厚,但三十多年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却令这一优势急转直下。雾霾围城,污水横流,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砍伐树木,水土流失,社会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为改善现状,我国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然而,现实却在提醒我们,生态修复的工作任重道远。
   生态修复,难度无与伦比。众所周知,自然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生态体系,从生物族群的食物链条,到植物的相互影响,众多看似毫无关系的分散个体组成了和谐共生的自然整体。生态修复与昔日的环境整治大相径庭,从本质上说,它是将从前的“小修小补”转变为环境要素之间的重新塑造,其工作难度堪比“创世纪”的重要工程。
   生态修复,总体不容乐观。生态修复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事业,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人力资源,都尚未形成规模,而且我国部分地区受经济条件所限,根本无力承担生态修复的巨大投入。同时,我国自然环境多变,部分地区生态损害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重,修复难度更是日甚一日。可以说,在“存量”上,巨大的花费阻碍着生态治理的展开;在“增量”上,落后的发展思路一日不变,生态破坏的速度就会远高于修复。
   生态修复,保持成果困难。自然环境是一个多元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修复不仅代价高昂,而且成果难以保持。我们所推进的生态修复,虽然能对环境中起到严重破坏作用的因素进行消除,如土壤里的重金属、水中的有毒物质等,但生态运作机理的修复,却要依赖环境多要素的共同作用,这是自然生态自我恢复的过程。放的自然环境,随时都在面临着有毒物质的侵入,无论是企业偷排偷放,还是人们乱扔废弃物,如果这些恶习不加改变,花费巨大力量修复的良好局面势难持久。
   工业文明的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却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解决的环境难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不能舍弃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更要保护自然环境,守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生态修复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只有克服困难,还清发展欠账,真正建设生态文明,才能重塑自然面貌,再造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