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在一展览馆的楼面上,有一静止的展品及其墩座,其自重的标准值共为30kN;墩座经厚50mm的垫层坐落在板跨为3m(单向板)、板厚为150mm的钢筋混凝土楼板上。该展品的四周无其他展品的展览区(图6-13)。
单选题 单向板上,由墩座和展品这一局部荷载在板中产生的最大弯矩Mmax最接近于( ) kN·m。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附录B第B.0.4条,计算Mmax时,应扣除原楼面均布活荷载。根据表4.1.1,展览厅楼面均布活荷载为3.5kN/m3,将局部分布荷载视作为作用于板中心处的一集中荷载30kN,则:
单选题 单向板上局部荷载的有效分布宽度b最接近于( )m。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附录B第B.0.5条第1款,局部荷载作用面的长边ι平行于板跨,垫层厚s=0.05m,板厚h=0.15m,则:bcx=btx+2s+h=1.0+2×0.05+0.15=1.25m;
bey=6ty+2s+h=0.5+2×0.05+0.15=0.75m;
满足bex>6ey,且bcy<0.6ι=0.6×3=1.8m,b<ι=3m。
根据式(B.0.5-1)得,有效分布宽度为:b=bey+0.7ι=0.75+0.7×3=2.85m。
单选题 单向板上在(b×ι)面积上的等效均布荷载q最接近于( )kN/m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附录B式(B.0.4-1),得:
单选题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9s,高度80m处的风振系数最接近于( )。 提示:结构振型系数采用振型计算点距地面高度z与房屋高度H的比值。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确定高度100m处围护结构的风荷载标准值最接近于( )kN/m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假定作用于100m高度处的风荷载标准值w5=2.1kN/m2,又已知突出屋面小塔楼风剪力标准值△Pn=500kN及风弯矩标准值△Mn=2000kN·m,作用于100m高度的屋面处。设风压沿高度的变化为倒三角形(地面处为0)。在地面(z=0)处,风荷载产生倾覆力矩的设计值最接近于( )kN·m。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若该建筑物位于一高度为45m的山坡顶部,如图6-15所示,建筑屋面D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最接近于(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已知三层横梁的支座弯矩如图6-16所示。当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并取调幅系数为0.8时,则边横梁的跨中弯矩设计值M最接近于( )kN·m。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未考虑非结构构件刚度影响时的框架基本自振周期T1最接近于( )s。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框架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经验公式为T1=(0.08~0.1)n,式中n为楼层数,所以:T1=0.09×10=0.9s。
单选题 假定建筑物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图6-17所示,且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s。若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FE最接近于( )kN。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若二层中柱截面600mm×600mm混凝土C30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NG=2200kN,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该柱的附加轴向力标准值为NEk=±150kN,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mm,箍筋采用HPB235钢筋四肢,其加密区内的箍筋体积配箍率ρv不宜小于(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计算梁跨中截面正截面所需纵筋As,最接近于( )mm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若梁左端梁底已配置225的钢筋,计算梁顶钢筋As,最接近于( )mm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计算该框架梁的剪力设计值Vb,最接近于( )kN。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若采用双肢箍筋,试配置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其最接近于( )。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具体计算如下:
单选题 假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0.65s,结构阻尼比ζ=0.05。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最接近于( )kN。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若该框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0.85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304kN,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6最接近于( )kN。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表5.2.1可得:1.4Tg=1.4×0.55=0.77s<T1=0.85s,δH=0.08T1+0.01=0.08×0.85+0.01=0.078。根据式(5.2.1-3)可得:△F6HFEk=0.078×3304=258kN。
单选题 若已知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126k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6=256kN,作用于G5处的地震作用标准值F5最接近于( )kN。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若该框架为钢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2s,结构阻尼比ζ=0.035,其他数据不变,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最接近于( )kN。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当等直径纵向钢筋为12根时,要最满足、最接近规程中规定的对全截面纵向钢筋配筋的构造要求,其配筋应为(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柱配筋方式见图6-19。假定柱剪跨比λ>2,柱轴压比为0.70;纵向钢筋为1222,保护层厚30mm。要最满足规程中的构造要求,则柱加密区配置的复合箍筋的直径、间距应为(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节点的剪力设计值Vj最接近于( )kN。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02、J186-2002)附录C第C.1.1条可得:
单选题 节点的容许剪力设计值[Vj]最接近于( )kN。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单选题 下列关于节点核心区的箍筋配置最合适的是( )。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02、J186-2002),第6.4.10条第2款:节点的箍筋配置按规定最大间距、最小直径规定的柱端加密区的数值,且抗震等级二级的配箍特征值不小于0.10,体积配箍率不小于0.5%。二级抗震,箍筋直径≥8mm,间距s≤100mm。 根据附录C第C.1.4条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