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
材料:
熟练与陌生
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有熟练的技术,哪有熟练的艺术?
熟练(或娴熟)的语言,于公文或汇报可受赞扬,于文学却是末路。熟练中,再难有语言的创造,多半是语言的消费了。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陌生之域,并不单指陌生的空间,主要是说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陌生之域怎么可能轻车熟路呢?倘是探险,模仿、反映和表现一类的意图就退到不大重要的地位,而发现成其主旨。米兰·昆德拉说:没有发现的文学就不是好的文学。发现,是语言的创造之源,即便幼稚,也不失文学本色。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
熟练的写作表明思想的僵滞和感受力的麻木,而迷恋或自赏着熟练语言的大批繁殖,那当然不是先锋,但也并不就是传统。
如果传统就是先前已有的思想、语言以及文体、文风、章法、句式、情趣……那其实就不必再要新的作家,只要新的印刷和新的说书艺人就够。但传统,确是指先前已有的一些事物,看来关键在于:我们要继承什么以及继承二字是什么意思?传统必与继承相关,否则是废话。可是,继承的尺度一向灵活因而含混,激进派的尺标往左推说你是墨守成规,保守者的尺标往右拉看你是丢弃传统。含混的原因大约在于,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位置又包含了千变万化之前途的。然而一切事物都要变,可有哪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和需要永恒不变的吗?若没有,传统(尤其是几千年的传统)究竟是在指示什么?或单说变迁就好,继承又是在强调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陌生之域,陌生的围困是人的永恒处境,不必担心它的消灭。然而,这似乎又像日月山川一样是不可能丢弃的,强调继承真是多余。但是!面对陌生,自古就有不同的态度:走去探险,和逃回到熟练。所以我想,传统强调的就是这前一种态度——对陌生的凉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地继承。这一种态度之下的路途,当然是变化莫测无边无际,因而
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每一步也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而成为探险的先锋。传统是其不变的神领,先锋是其万变之前途中的探问。
——摘自史铁生《熟练与陌生》
问答题
文章标题“熟练与陌生”中“熟练”与“陌生”的含义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熟练”指文学中熟练或娴熟的语言,“陌生”指的是文学中的陌生之域,并不单指陌生的空间,主要是说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陌生之域不可能运用熟练的语言。
【答案解析】此材料分析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要求考生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在考试中遇到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然后结合问题再次进行阅读,浏览文段、把握主旨是解题的前提,同时还要借助语境进行分析。此外,流畅的表述和准确运用材料中的语句也是得分的关键。
问答题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画线句子“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的理解。
【正确答案】传统强调的就是一种态度——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地继承。人们对传统和继承的看法不一,原因在于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位置又包含了千变万化之前途的。陌生之域是永恒不变的,但是面对陌生,自古就有不同的态度:走去探险和逃回到熟练。好的文学,就是不断地在人的心魂即为人所未察的陌生之域发现、探索,每一步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而成为探险的先锋。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於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
敬业。对于“敬”字惟有南宋教育家朱熹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当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那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病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问题:
(1)文中所说的“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
(2)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也有人引用拿破仑名言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1)人生合理的生活,便是指敬业。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认定一件事情去做,并忠于这件事,实实在在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圆满的劳作。这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2)“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意思是任何职业从价值角度看,都是平等的,劳动本身没有高低责贱之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意思是职位有高低之分,人要有更好的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奋斗。这两句话不存在矛盾。从事一项职业,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实实在在把它做好;只要把职业做好了就可以得到更高的职位,就能获得进步,更上一层楼。
【答案解析】第一题,本文围绕“敬业”主题展开论述。因此,“人生合理的生活”与“敬业”休戚相关。通读文章,提炼要点,可知尊重劳动、忠于职业,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人生的合理生活。 第二题,题干包含两种观点:一种是学理上剖析,职业的价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另一种是职位有高下之分,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并要为之努力奋斗。因此,这两个观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结合全文的理解,首先是分别指出这几句话的含义,其次找出两种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
问答题
材料:
接手高一新生两个月后,英语老师刘丽发现,自己所教的两个班,一班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二班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两个班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有些差距。她反复回顾教学细节,感觉二班学生似乎内向一些,还有几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为什么会这样呢?刘老师主动找同事交流。语文老师说:“二班的学生内向一些,不过整体基础不错,勤奋的学生不少,如果引导得当,教学效果应该不会比一班差。”数学老师也认可语文老师的说法。
刘老师又去了解二班学生的想法。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意见:“老师,您有时在上课时说一班的学生反应比我们快,让我们很受打击”“您上课时经常板着脸,很多同学都怕您”“晓军有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基础不好,并不是故意跟您对着干”……
根据同事和学生的意见,刘老师调整了教育教学策略。她主动参加二班的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在学校举办的元旦晚会上,她还和二班学生一起唱起了英文歌曲。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她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了“英语俱乐部”。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材料中刘老师的做法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坚持: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 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教师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