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散步》原文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我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随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积累拓展 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经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单元介绍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也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朗读课文,力求读出文章的情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问答题

从“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角度谈谈你对《散步》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正确答案】

结合“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来看,《散步》一课的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散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这一点,运用情境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直观感知文章中相关语句在遣词造句、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文章流露出的浓浓亲情,提升文章鉴赏能力。 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活跃的时期,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帮助学生由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在教学结尾部分可以多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感,提升对文章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能力。 ③精心设疑质疑。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是积极思考、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问题的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疑问,因势利导,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拟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鉴赏文中难理解的句子和词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④巧借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后通过合理安排家庭作业,促使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安排阅读活动,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揣摩词句含义,感受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会阅读、理解、品味美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与其家人之问的感人亲情,用心去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设计依据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并完成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 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牛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语言特色,体会清新质朴的语言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故据此设计以上知识与能力目标。 ③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探究的快乐,在对课文情感表达的梳理过程中体味作者与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发现、感受并珍惜身边的亲情,故据此设计以上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④本文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其清新质朴的语言满载真切感人的亲情,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亲情,学会珍惜身边的亲情,学会关爱他人,故据此设计以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散步》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发展 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家四个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有真正的决定权? 明确: 在这个家庭中,并没有哪个人的权力最大,他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就如一串链条一样:全家人听从于“我”——“我”顺从母亲——母亲心疼孙子,由此可看出全家人的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二、小组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体会家庭的温暖。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学生都活跃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 教师适时、适度地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 明确: 这是一个和睦、温馨、平等、互相关爱的家庭。 这是一个和美的家庭,因为全家人都能相互尊重,十分和谐美满。 三、总结归纳:学生发言,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我”:孝敬体贴,有责任感。 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小辈。 妻子:温柔贤惠,尊老爱幼。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重点理解:梳理重点句子句意 句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含义: “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要承担家庭重担,母亲曾经也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而儿子将来也要承担这一责任。母亲曾经的付出让“我”这一代人知道了自己应该担负责任,而“我”现在要把母亲的责任传承给“我”的儿子,让儿子也能继续延续“我”的脚步,将来成为一个勇挑重担的人,“我”和妻子这一代人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展家庭的责任。 明确: 本句虽然语言朴实,但却向读者说明了深刻的道理。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即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