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课文导语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问答题   回答课后练习题3。
【正确答案】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向东或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和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又密又绿,使人看了产生寒意的树木。山峦凭借高俊的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极力追求名利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政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上)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语言特色。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依据

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的整合,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设为三维目标。

②《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捕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以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不仅有“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③对于小品文的文体,学生在理解之初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教授这节课时需要“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语言特色”,还要根据本单元的古诗文特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应课标中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设置“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上)

问答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的富春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面对如此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三、合作探究,赏析文“美”

(一)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3.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二)研读最后四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拓展延伸

我们曾经学过许多描写山水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句?(吟诵山水诗诗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背诵课文。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