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后面的作答要求回答问题。
给定材料一
家风家训,既是一个家族安身立世的传家之宝,也是一个国家兴旺繁盛的文明基因。如果乡愁是一碗酒,那么家风家训就是这碗酒的情怀和精神。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国务院的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此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必然要从中国传统的家规、家训中汲取精华,并践行之。
“‘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为何开设“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纪委官网作出如上解读。其实,家训又何尝不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
给定材料二
①《弟子规》是童蒙养正的启蒙教材,是儒家德行之根本,被称为“天下第一规”。《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清朝康熙年间秀才,著名教育家。他师从知名学者党成(号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师从学习者众多,有李夫子之称,李毓秀根据自古至今童蒙养正的精义撰写成《训蒙文》,后经贾存仁先生修订编成《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步引领幸福人生的家庭宝训,流传至今仍闪耀着至德至善的人性光辉,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感化了无数的家庭。2016年,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汇报《弟子规》办班教学的实验成果,使联合国一百多个国家大使深受感动。2014年,印度尼西亚教育部积极推动全国中小学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经验是全人类共有的遗产。
②《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撰写的家训。了凡先生,原名袁黄,字坤仪。他原本命运多舛,后在大师的教导下勇于改过,积德行善,成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将一生的经验写成《了凡四训》,用以教导儿孙,内容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清末民初,此书备受推崇,流传甚广,成为后人积德累功、改造命运的经典。
③晚清名臣曾国藩先生,一生教子有方,他最为推崇的两部家训,就是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以及康熙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聪训斋语》。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父子二人都是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这句话道出了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愿。
《聪训斋语》是清朝宰相的家训,《庭训格言》则是大清帝王的家训。这部由康熙皇帝撰著、雍正皇帝笔录而成的家训,对于缔造康乾盛世影响深远。康熙帝自述,自己经常想到祖先所托付的重责,因此非常重视对于皇子的教育,且意识到应当及早教养,不敢疏忽怠慢,并亲自督察皇子课业,可谓是爱子深切。法国传教士白晋亲见康熙皇帝教子之方,于是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如实汇报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
在《庭训格言》中,康熙皇帝事无巨细,谆谆教诲皇子说,“仁者以万物为一体”。因此而能够时时保有恻隐之心,处事待人接物存有欢喜之心,从而感得吉祥的景象。并引《太上感应篇》劝勉说:“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真乃至理名言!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曾说,天下没有过不去的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为学者不可不学《周易》,诚以易之为书,有观民设教之方,有通德类情之用。对于治国平天下颇有帮助。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康熙皇帝的身行言教得以培养出两位杰出的继承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从而缔造了大清国的康乾盛世。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数千年来,华夏子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摇,正是源自代代恪守老祖宗的训诲,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圣贤教育作为立身行道的根基。
④白云之下,这是一片神奇的山川,清溪如练,烟树寒碧,层峦叠翠,云蒸霞蔚。这里是古代徽州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这里有着一个人文厚重、家风纯朴、生生不息的家族——绩溪章氏。
绩溪,地处安徽省南部,东倚天目山,西枕黄山,横贯绩溪中部的徽岭,是徽州、安徽冠名的由来;登源河、扬之河、徽水河溪流纵横,众派归宗,为新安江和青弋江发源地之一。绩溪自唐代置县,历经千年,人文荟萃,文化昌盛,素以“东南邹鲁”而著称。明山秀水,造就“江东第一胜境”;“邑小士多”,最是徽州礼义之邦。
800多年前,福建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章仔钧后裔中的一支,跋山涉水,于宋朝宣和二年,定居于绩溪登源河之畔。历经沧桑,章氏后裔崇本敬祖,薪火相传33代,形成了“瀛洲章”“西关章”“湖村章”等章姓繁衍地。他们世代耕读,恪守家规,“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邦无尤民,民无尤行,刑罚设而不犯,风俗美而不流。”
数百年来,绩溪章氏家族子孙将《章氏家训》奉为修身之要义,育人之根本,无论为官为商抑或从教,都恪守家训,风范世袭,留下了众多至今仍为社会传扬的典范美谈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名城之瑰宝。
走进绩溪县城章姓聚族而居的西关古里,从这些寓意深远的堂号中,即可以管窥家训文化的浸染。
——职思堂的主人是清代嘉庆年问著名盐官章道基,他为官清廉,职责本分,留下了“职所当为必竭其力,思不出位无贰尔心”的著名楹联,以此警示自己和后代,为官不能过分享乐以至忘记职责本分,为政要竭力而为但又切忌肆意弄权。
——慎思堂的主人是清代徽商章道源,他一生乐善好施,有“绩邑义士”之称,年迈之期仍倾囊办学,领头创办了绩溪东山书院。慎思二字,是诫勉子孙为人处事谦虚谨慎,忌为富而骄狂。
——文承堂的主人是清同治年间太学生章定昭,是当时徽州闻名遐迩的饱学之士,“文承”两字昭示子孙后代要发奋读书,继承先祖文化并发扬光大。
章氏家训的影响源远流长,在绩溪章氏首迁之地瀛洲,至今传诵着“父子儒将”的故事。明代御史章瑞,刚直清廉,因揭露大太监刘瑾,被贬谪至广西僻壤,他整顿军政,平息叛乱,名扬内外。其子章钊,任云南曲靖通判,领兵反击边境骚扰,三战三捷。父子二人,皆有先祖章仔钧的风范。
家训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它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绩溪章氏家族崇文重教,并从家教到学教再到社教,推而广之,代代相传,正是对祖先家训的最好践行,对章氏家风的最好传承。
《章氏家训》全文:
传家两字,日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心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入我祠而葬我茔乎?戒石具左,朝夕诵思。
章氏家族恪守好家训秉承好家风的历史,令人感怀。
问答题 仔细阅读所给定的材料,分析并概括这几则“家训”能够广为流传并很好地发挥家教作用的主要原因。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分条作答,语言简洁,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家训”广为流传,发挥作用的原因有:
第一,它是童蒙养正的启蒙教材,是儒家德行之根本,引领幸福人生的家庭宝训,流传至今仍闪耀着至德至善的人性光辉;第二,它能激励人勇于改过,积德行善,可以成功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三,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提倡对子女及早教养,督促课业,体现对子女的深爱;第四,它注重修身及育人,是社会传扬的典范美谈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崇文重教,并从家教到学教再到社教。
问答题 以“好家风源于好家教”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中心明确,紧密结合所给定的资料和现实生活;2.层次清晰,思路明晰;3.语句通顺,800~9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参考例文]
好家风源于好家教

在历史长河中,那些辉煌一时的家族,不乏经典家风传承后世: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氏家风;林则徐生活简朴,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俭”为林氏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要义,崇尚“勤”为曾氏家风……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
好家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它是一代代人注重家教,相互传承而来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树立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好家教源于家长躬行示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这种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道德培养重于知识讲授,家长的以身作则强于口传言教。在当今社会中,很多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父母的影子若隐若现,或暴力打骂,或虚言诓骗,很多父母的错误行径直接给予孩子错误的指导。也许,孩子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家长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而且金钱无法改变。可见,对子女的真正关爱是树德育人,为他们留下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良好家风传承。
好家教源于传统文化沁润。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注重礼义兴家、诗书传家,是我国古代治家的好传统。传统文化的根深扎在社会之中,关键是怎么把它积淀的正能量发掘出来。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乏良好家教的典范。《章氏家训》注重修身育人,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是维护家庭兴盛、社会和谐的有益借鉴。今天我们注重良好家教,也要站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角度,既守护传统美德又弘扬现代文明。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基点上弘扬正确家风。
家教、家风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表现,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每个家长都要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一定的使命担当,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教育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利用。如此一来,良好的家教、家风必将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也将随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