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个小国开放经济中,资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假设该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幅的顺差,请问:
问答题     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该国货币将会出现升值还是贬值的趋势?
 
【正确答案】大幅顺差,表示出口激增,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增加,从而汇率下降,该国货币升值。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如果中央银行想要控制该国货币的汇率,其通常是如何进行干预的?
 
【正确答案】央行若要使本币贬值,则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外汇需求上升,从而外币升值而本币贬值;若要使本币升值,则在外汇市场卖出外汇,外汇供给上升,从而外币贬值而本币升值。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中央银行的干预通常又会对国内的高能货币以及货币供给量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想要避免其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央行又会采取何种操作方式?
 
【正确答案】以央行干预欲使本币贬值(汇率上升)为例:央行购入外汇,高能货币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供给也增加。此时,央行可以采取冲销操作,抵消货币供给的增加。方式有:第一,在公开市场卖出债券;第二,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第三,提高再贴现率;第四,管制货币贷款的发放;第五,道义说服商业银行减少货币贷款。如果想要使本币升值,则需要作相反的操作。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用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讨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正确答案】(1)在资本完全流动且固定汇率制度的条件下,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利率上升,引起国外资本流复方,本币面临升值压力,政府要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购进外币,相当于增加了本国货币存量,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可完全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2)在资本完全流动且固定汇率制度的条件下,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下降,引起国内资本流出,本币面临贬值压力,政府要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币购进本币,相当于又减少了本国货币存量,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3)在资本完全流动且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下,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利率上升,引起国外资本流入,本币升值,国内利率与国外利率趋同,出口减少且减少的数额恰好抵消了国内需求的上升,财政政策完全失效,唯一的效果就是导致出口减少,汇率升值。 (4)在资本完全流动且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下,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下降,引起国内资本流出,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而导致总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到原来水平,IS曲线右移,使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完全消除,货币政策发挥完全作用。 以上结论可以总结如下表。 政策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扩张性财政政策 产出增加 国际收支恶化 产出不变 净出口减少 汇率升值 扩张性货币政策 产出不变 外汇储备减少 货币供应量增加 产出增加 国际收支改善 汇率贬值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当一国经济既处于通货膨胀又有国际收支赤字状况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正确答案】在开放经济中,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即要让宏观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并且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一国经济出现国内非均衡或国外非均衡,则可以采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的组合,使宏观经济趋于既定的目标。 当一国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状况时,政府应当采取如下的政策组合: (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出售债券、回笼货币、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利率上升,一方面可以使投资下降,压缩总需求,有利于物价水平的下降,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进口量也随着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同时,较高的利率可以减少国内资本的外流,并吸收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削减财政支出、提高税率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总需求,以配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3)贸易保护性政策。如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实行进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非关税壁垒等;制定限制外汇流出、促进外汇流入等外汇管制政策等。贸易保护性政策和外汇管制政策可以减少进口,促进资本流入,有效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会影响与本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的利益。因此,需要考虑对方的反应,以免对方采取报复措施。 总之,一国处于国内外非均衡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经济政策加以适当的配合。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调节效果比较直接;外贸、外汇政策对调节国际收支效果比较显著,但同时又会影响多边贸易关系;而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来间接地调节国内总需求水平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在实际运用中,应考虑各种政策对经济总量的不同影响,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有利于宏观经济同时实现国内和国外的均衡。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通过本币升值来平衡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均衡?
 
【正确答案】(1)国际收支账户有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项目账户两个基本账户。国际收支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加上资本项目差额。如果经常项目顺差等于资本项目逆差,那么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因而不需要作出政策调整来调节经常项目的失衡;如果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顺差,这就是所谓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那么国际收支就是顺差。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此时有必要调整政策来平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 (2)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是一个战略目标,而不是一个战术目标。换句话说,不应该追求国际收支的绝对平衡,而应该是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保持适度的经常项目顺差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有利的。经常项目顺差对经济发展有以下三个好处: ①经常项目顺差使得国家拥有一定的国际储备资产,有利于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②经常项目顺差使得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国内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生产的发展必然带动国内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③经常项目顺差在促进本国生产的同时也解决了本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力充裕,普遍地存在较高的失业率。经常项目顺差在促进生产的同时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国内的失业率。 从以上分析来看,适度的经常项目顺差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现在学界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其理论基础也就在于此。一定的经常项目顺差引领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3)经常项目顺差也并非越高越好。凡事超过一定的度都是有害的。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首先,持续的高额贸易顺差加大了贸易摩擦,美国、欧盟、日本等加大了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其次,高额的贸易顺差使得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比例过大,使得贸易部门更容易获得信贷,从而资源向贸易部门集中。这恶化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加大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最后,高额的贸易顺差也降低了国民物质福利。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当经常项目顺差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时,应该通过本币升值来降低经常项目顺差,进而平衡国际收支。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什么是贬值的时滞效应?经济学家认为,一国实施货币贬值并不能立刻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请阐述这一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经济机制。
 
【正确答案】(1)所谓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本国货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这样,就会在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差滞。这种时间差滞告诉我们,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与汇率变动在时间上并不是同步的,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国际收支调整的“J型曲线”。 (2)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往往采取本国货币贬值的方法加以改善。其依据是:本国货币贬值,即汇率下降,进口将减少,出口增加,净出口增加,国外资金通过贸易流入国内,使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具体的分析过程如上图所示。假定某个时期,例如t0时期,本国存在较为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即(X-M)为负。为了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货币当局决定实行货币贬值。但是,在本国货币贬值的最初时期,由于大量的在贬值之前就已经签约的贸易合同的存在,因此在这个时期,本国货币的贬值是不会立即对本国贸易量、从而对本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 (3)如果该国所有的贸易合同的期限都是相同的,那么该国的国际收支只有等到t1时间签署新的贸易合同时才能得到改善,也只有等到t2时间才能得到平衡,并逐步进入经常项目顺差的领域。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贸易合同都能够同时到期或同时重新签约,事实上有大量的贸易合同的到期时间与重新签署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各个贸易合同的到期时间与重新签署的时间不尽相同,且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受实际部门贸易量调整时滞效应的影响,一国通过本币贬值而实现国际收支调整的过程将表现为上图中一条穿越三个矩形的“J型曲线”。 可见,“J型曲线”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口和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进出口弹性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能使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为什么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
 
【正确答案】在牙买加协议后,各国可以自由安排其汇率制度,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实行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而多数国家则采取盯住汇率制度,让本国货币盯住美元、法郎或特别提款权和欧洲货币单位等一篮子货币,还有的国家采取其他多种形式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另外,在这个体系中,国际收支的失衡是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IMF的干预和贷款等多种渠道进行调节的。因此,有人称这种既无本位货币又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为“无体系的体系”。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