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货币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传导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二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在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和货币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的论点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只是资产的一种形式,每一种资产都有收益率,各经济单位通过比较各种资产的收益率而随时调整其资产结构,这个调整必将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对此,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可表示为: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r(利率)→I(投资)→E(总支出)→Y(收入) 即先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水平,再经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水平,最后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动。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取决于: 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 ③利率变化对投资水平的影响; ④投资水平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这取决于投资乘数的大小。 这一传导过程中各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其中任意环节出现阻塞或障碍,都可能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的减弱或无效。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利率。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该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引致产出提高,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可用符号表示为:M→E→I→Y (2)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尚未进入货币政策目标系统。首先,作为价格调节的利率政策问题。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也不高,因而利率尚未进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系统。其次,作为数量调节的基础货币调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外汇占款和对政策性银行贷款大幅增加,作为基础货币主要投放对象的商业银行近年来资金量也较充足。基础货币需求与供应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调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货币市场基础建设有待加强。货币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市场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市场参与主体尚不够。同时,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现象。由于资金的趋同性强,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受到管制,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还难以发挥作用,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变动引导整个利率体系水平变动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货币市场尚不能满足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手段实行间接调控的需要。 第三,商业银行利益机制和发展动力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尤其是强调不良贷款率下降的情况下,从过去的盲目扩张发展到一度盲目收缩,从过去的无人负责发展到一度谁也不愿负责。利润指标没有成为考核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商业银行不太关心成本利润管理与考核,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人员放贷的积极性,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