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单元导语
登亭台楼阁,观湖光水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注意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课文导语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到任以后,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朗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课文时,注意文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文章舒缓自如的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说明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以下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
《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纵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学生情况
九年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答题
20.评析《醉翁亭记》的语言特色,不少于200字。
【正确答案】《醉翁亭记》语言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了诸多成语,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再如“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都用“也”收束句尾,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醉翁亭记》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作者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使读者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感受到作品中具有的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答案解析】
问答题
21.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依据。
【正确答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②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能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②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②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2)设计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要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
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上,三个维度都要有所考虑。
②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及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师应该在研究和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各个学段的目标,要以整体的观念去研究教科书,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安排和单元目标,把具体的课文置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去研究,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为确定目标而钻研课文,应认真思考以下问题: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有什么是值得学生去学的?学生能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
③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这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超出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观念,目标只有符合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教师也有能力控制时,才会产生出实际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设定教学目标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答案解析】
问答题
2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
生:欧阳修。
师: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师:(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师出示醉翁亭图片)那同学们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字吗?
生:醉翁亭。
师: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如果你来做导游,你如何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
师: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2.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教师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你们认为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2)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3)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4)有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脍炙人口。
师:同学们,仅仅知道《醉翁亭记》的音韵美还不行,我们还要能够读出《醉翁亭记》的音韵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2.带着感情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传诵的名句……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可随机给学生讲解字、词、句的含义,给予学生恰当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字词。
3.师生共读,要求:读出古韵美。
师生共读课文,是整堂课的朗读高潮,师生情感达到共鸣。
四、研读品析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
生:“乐”字。
1.小组四人合作学习,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宴酣之乐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师:这“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种种乐趣从何而来?因何而乐?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交流学习。
2.同桌两人交流学习,思考:
(1)禽鸟因何而乐?
注:学生答出“禽鸟因山林而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山林美景的句子,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品读,体会禽鸟因何爱(乐)山林。
(2)百姓因何而乐?
注:学生答出游人因“从太守游而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表现百姓“游而乐”的句子,反复品读、翻译,体会百姓的安定富足,乐由心出。
(3)太守因何而乐?
注:学生答出太守因百姓而“乐其乐”时,教师可以适时的补入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旷达胸襟。
师:庆历五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官至滁州做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欧阳修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讨:欧阳修是被贬至滁州的,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可本文却句句写“乐”,原因何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欧阳修并非“乐已之乐”,而是“乐民之乐”“与民同乐”,所以才可以抛下个人的悲喜得失,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拓展迁移
1.说说感想,谈谈本文的多维之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也品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醉翁亭很美,《醉翁亭记》更美,醉翁这个人最美!难怪后人评价《醉翁亭记.》说:“此文是文质兼美的锦绣文章,景美、情美、人美、语言美、风俗美、思想更美!”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这篇文章的呢?大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
感想。
生:……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好的文章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感受它的诗意之美!
2.齐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文质兼美”。
结束语:最后老师衷心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欧阳修一样拥有伟大的理想和旷达的胸襟,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