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参考例文]
以包容成就文明色彩
《尚书·君陈》中说:“有容,德乃大。”包容是古老的人类智慧,是人类高尚的境界,浓缩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认识的精华;包容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观体现,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方面;包容是古老的文明传承,只有认同不同的文化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地位,才能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厚德载物的襟怀,才能得以源远流长,铸就文明的辉煌和色彩。
包容彰显个人文明。“凡人善举,不因善小而不为。”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向前发展,时代变革的巨轮裹挟着每一个人,在多元社会中,各种观点不断发生冲突和碰撞。因观点不和,爆粗骂人、打人者有之;因斗气别车,“路怒症”滋生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因让座问题,老人与青年时有冲突;因自闭症儿童无法自律行为,同班学生家长竞联名歧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个人文明的一小步,便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步。自觉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关爱弱势群体是每一个人都应遵从的社会规则。多元化的社会更需要包容,我们应摒弃急躁、暴戾、偏狭之心,善于包容别人,提升个人文明,促进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包容成就社会文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法治制度还在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不断爆发冲突。征地拆迁血案频发、贫富群体鸿沟尽显、医患冲突不时爆发、城管摊贩斗智斗勇、官民之间互不信任、边缘群体呼唤权益。这些冲突无不贯穿于社会之中。虽有历史遗留和法制空白之根源,但社会群体之间普遍缺乏包容亦是冲突加剧的重要原因。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有条不紊地解决,法治社会也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慢慢形成,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需要时间、需要循序渐进的历程,每个群体之间要互相理解和包容,共同解决问题,携手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包容点亮中华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人类文明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也不是只有一条发展道路。中国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强盛时,对外来文明不是拒绝,而是尊重、吸纳、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正是大唐盛世的文化包容才点亮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最灿烂的唐朝文明,也使当时长安成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包容哲学和开放精神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这种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包容态度,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常怀关爱、包容之心,在收获“谢谢”的同时,也使个人文明素质得到提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包容的公民社会,才能收获和谐共生的公共理念;“美美与共,源远流长”,只有始终秉持包容精神,中华文明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无论是个人文明、社会文明,还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都需要包容的胸怀来成就文明的斑斓色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