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给定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是顺着天的,君子效法地,增厚美德,包容万物,这是中国文化中包容意识的深刻表达。在西方,《布莱克维尤政治学百科全书》对“包容”的解释是,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包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
1997年,印度学者克里斯南基于印度实践提出包容式创新概念。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2007年10月,世界银行发表《释放印度的创新:迈向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报告。2010年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提倡“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将“包容性发展”理念纳入未来发展思路,倡导包容性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7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把握和理性思考,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思路、新目标的高度概括。
材料二
对于视力残障者,导盲犬无异于“眼睛”与“拐杖”,但一些公共场所,视力残障者可以进,“拐杖”却不能进。2015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实施,明确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地铁乘车,钢琴调音师、视障人士陈女士带着她的导盲犬珍妮,终于可以进入地铁,而导盲犬珍妮此前曾12次前往地铁站乘车被拒,每次被拒绝,她都会情绪低落一阵子。5月25日,陈女士带她的导盲犬珍妮进入北京站,乘坐火车出行。陈女士说:“乘火车带导盲犬出行成本降了4倍。请您支持导盲犬的出行,我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休息。”在许多人看来,导盲犬能进地铁火车,意味着哪儿都能进了。但事实是,导盲犬乘公交,出入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仍频频受阻。人们真正接受导盲犬还需走过一段历程……
相对于美国的一万余只来说,目前中国内地服役导盲犬仅有70余只,北京市目前共有9只,市区有7只,郊区有2只。而中国目前持证的导盲犬,几乎都来自于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这是内地最早训练导盲犬的公益机构,导盲犬珍妮就来自这里。她曾在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引导中国著名盲人田径运动员吴春苗出场。众多人不愿与导盲犬同处一室,存在“大狗就必定会伤人”的偏见。为此,大连基地经常在民间搞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导盲犬,还邀请小朋友到基地观看训练,目的就是消除偏见。更好地让导盲犬为盲人服务。
中国目前有1600万视力残疾人士,政策滞后、资金缺乏已严重阻碍了导盲犬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大量盲人携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遭拒的新闻曝光后,导盲犬已成为中国城市文明的试金石,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深圳等省市明文规定盲人可携带导盲犬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而上海要比北京早一些。2012年8月1日,上海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从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有关导盲犬的条例明确规定,视力残疾人可携带导盲犬出人上海公共场所。
多家媒体针对导盲犬获准乘坐火车一事,征集公众看法。
兔子君_放假在家宅自在:内心是愿意的,但是看见它会不由自主地害怕,迎面见了它顶多做到镇定绕道,站它旁边是一定会吓破我小胆儿。
静静地看着你笑:幼犬出生后两个月即会到寄养家庭学习“社会生活”:定点大小便、到餐厅及搭乘交通工具时需安静趴在座位下等,并学习适应各种环境,特别是学会熟悉人的生活环境。直到一岁至一岁半左右,犬的性格已经稳定,接受、反应能力最佳,就会被接回到训练中心,由训练师接手开始导盲犬工作上的训练。
主妇新生活:导盲犬是精心挑选加训练有素的,不具攻击性,所有西方的文明社会均允许导盲犬自由出入公共场所。我们期待这种文明社会。
天天_49420:导盲犬作为一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犬类,我觉得应该有更多出入公共场所的权利。在剥夺导盲犬这种权利的同时,也剥夺了盲人享受与正常人同等待遇的权利,这何尝不是一种歧视!
牛奶还得喝:在地铁里,基本没见过一只导盲犬,我们这个国家需要包容,宽待弱势群体,和导盲犬同车,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老刘:不太愿意,每天地铁挤得跟相片似的,人都没地方站,导盲犬站哪儿?加上有些人是对猫狗过敏的,我觉得应该设置残障人士等宽松环境的专用车厢让导盲犬可以搭乘。
睡懒觉怎么了: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导盲犬的“身份识别”,勿让不自觉的乘客把自己的宠物牵进地铁。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大量显性和隐性的歧视,比如城市中缺乏盲道以及无障碍设施,商品包装上没有盲文提示,导盲犬不能上公共汽车、不能进入公共场所,坐轮椅的人上公交、坐飞机被拒,农民工坐公交、地铁被歧视等。陈女士表示,虽然北京的轨道交通允许导盲犬乘坐,但公交车并无规定,打出租车也常被拒载,这就意味着去地铁到不了的地方,就难以带导盲犬出行。
作答要求
问答题 请对给定材料中几个网友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评论。
要求:准确、全面,分析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针对导盲犬是否应进入公共场所,网友存在赞同和质疑两种观点。
赞同方认为,导盲犬经历了精心挑选和严格训练,不具攻击性,接受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是文明社会的体现和进步,我们应平等对待视障人士,开放更多的公共场所。
质疑方认为,鉴于有人怕狗、对猫狗过敏、公共交通拥挤以及对宠物狗假冒导盲犬问题的担忧,针对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应谨慎对待。
综合以上观点,视障人士有权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这反映了社会的公平、文明和包容。但基于部分人的担忧,相关部门应为视障群体开设专用车厢或位置,加强导盲犬身份识别管理。
问答题 参考给定材料,以“文明与包容”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自选角度,论证有说服力;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4.字数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参考例文]
以包容成就文明色彩

《尚书·君陈》中说:“有容,德乃大。”包容是古老的人类智慧,是人类高尚的境界,浓缩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认识的精华;包容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观体现,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方面;包容是古老的文明传承,只有认同不同的文化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地位,才能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厚德载物的襟怀,才能得以源远流长,铸就文明的辉煌和色彩。
包容彰显个人文明。“凡人善举,不因善小而不为。”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向前发展,时代变革的巨轮裹挟着每一个人,在多元社会中,各种观点不断发生冲突和碰撞。因观点不和,爆粗骂人、打人者有之;因斗气别车,“路怒症”滋生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因让座问题,老人与青年时有冲突;因自闭症儿童无法自律行为,同班学生家长竞联名歧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个人文明的一小步,便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步。自觉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关爱弱势群体是每一个人都应遵从的社会规则。多元化的社会更需要包容,我们应摒弃急躁、暴戾、偏狭之心,善于包容别人,提升个人文明,促进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包容成就社会文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法治制度还在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不断爆发冲突。征地拆迁血案频发、贫富群体鸿沟尽显、医患冲突不时爆发、城管摊贩斗智斗勇、官民之间互不信任、边缘群体呼唤权益。这些冲突无不贯穿于社会之中。虽有历史遗留和法制空白之根源,但社会群体之间普遍缺乏包容亦是冲突加剧的重要原因。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有条不紊地解决,法治社会也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慢慢形成,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需要时间、需要循序渐进的历程,每个群体之间要互相理解和包容,共同解决问题,携手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包容点亮中华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人类文明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也不是只有一条发展道路。中国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强盛时,对外来文明不是拒绝,而是尊重、吸纳、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正是大唐盛世的文化包容才点亮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最灿烂的唐朝文明,也使当时长安成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包容哲学和开放精神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这种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包容态度,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常怀关爱、包容之心,在收获“谢谢”的同时,也使个人文明素质得到提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包容的公民社会,才能收获和谐共生的公共理念;“美美与共,源远流长”,只有始终秉持包容精神,中华文明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无论是个人文明、社会文明,还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都需要包容的胸怀来成就文明的斑斓色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