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说明演绎式理论建构的逻辑。
与归纳推理的过程相反, 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从一般到个别, 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经验观察, 最后检验原来的理论模式的过程。 对于演绎推理来说, 其在帮助人们检验一种理论、 判断一种理论的正确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经过经验检验的理论解释常常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以下将以一个实例来说明演绎式理论建构的逻辑:
(1) 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例如, “工业化是扩大家庭减少和核心家庭增加的主要原因。”
(2) 由理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比如, 根据上述理论, 可以逻辑地导出下列—组命题: ①一个国家越工业化, 其家庭结构就越倾向于核心家庭化; ②在任何国家中, 农村地区扩大式家庭结构的特征强于工业化的城市地区; ③因工作而迁移的人, 比那些没有迁移的人, 与扩大式家庭的联系更弱。
(3)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 这一步即是将命题“操作化” 为假设。 假设是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 这些变量是经验可测的。 理论检验的这一步包括操作化的全部任务, 即决定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 具体的、 可直接观察的事物。 例如, 将“工业化” 操作化为“汽车产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 等。
(4) 收集有关的资料。 即根据操作化以后的命题, 采用调查、 实验、 观察或访问的方法, 收集所需的资料。比如, 对于上述假设, 研究者就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5) 分析资料。 即看有多少证据支持可检验的命题, 有多少证据支持概念化的命题, 又有多少证据支持原来的理论。
(6) 评价理论。 研究完全支持原始理论的情况很少, 研究结果通常是含糊的和冲突的。 理论在某些方面得到支持, 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没有得到。 正是这些含糊和冲突促使研究者去思考、 修正和发展原来的理论, 从而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