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陆九渊发明本心的工夫主要包括哪些?
【正确答案】陆九渊的工夫论为发明本心,不过发明本心也有正面和反面的工夫。正面的工夫,具体来说,就是存心、养心,通过内向反省的方式,使本心彰明,从而自作主宰。陆九渊说:“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存心的真正意义是保守本心,不让其外驰,挺立起道德主体和成德意识。让人明白内心的成德资源,从而显现于人生的一切方面。所以他又说:“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养心”则是对本心加以涵养。也就是要像种植树木一样,要时时加以培养、灌溉,这样才能使本心充实长养。陆九渊说:“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今吾友既得其本心矣,继此能养之而无害,则谁能御之?如木有根,苟得培浸而无伤戕,则枝叶当日畅茂。” 发明本心除了用正面的存养功夫以外.,还要用反面的工夫,陆九渊称为“剥落”。他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净尽,才是。”剥落的内容是什么呢?在陆九渊看来,就是物欲和意见,他说:“愚不肖者之蔽于物欲,贤者智者之蔽于意见,高下污洁虽不同,其为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则一也。”物欲是指对各种物质享受的执着追求,而意见是由于自以为是而带来的主体的执着。这两者,在陆九渊看来,都能障蔽本心的呈现,都须去掉。 另外,陆九渊比较强调“切己自反”、“反而思之”,这都是指本心的自我省察而言。有人问他,学问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他回答说:“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他还说: 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彼其蔽于物而至于悖理 违义,盖亦弗思焉耳。诚能反而思之,则是非取舍盖有隐然而动,判然而明,决然而无疑者矣。 这两者实际上是和存养与剥落的工夫相联系的。我们在道德实践中,经常要进行内向的反省,反省到本心,然后保持它、涵养它,并结合迁善改过的具体实践进 行锻炼。这些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交织在一起的。 除此之外,陆九渊还强调“辨志”,进一步讲,就是要进行“义利”之辨,在实际的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区分道义与个人的私利。去掉私欲,坚持并服从道德原则。 另外,陆九渊还强调“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在陆九渊看来,道德境界的提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人的道德的完善是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他要求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因此他说:“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奋发植立。”“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劳攘,须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这在陆九渊那里,也可以被称为“立志”,他说:“学者须是要立志。”他认为那些读书只会去搞明白文章意思的人不能算有志之人,立志是内在本心的确立。有学生问他如何立志,他回答说“立是你立”,你怎么问起我来了?可见,他认为立志并不是能依靠外在的帮助建立起来的,而是要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所以陆九渊比较强调“自”之作用。他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君子自昭其明德。人之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也。暴谓自暴,弃谓自弃,反谓自反,得谓自得。祸福无不自己求者,圣贤只道一个自字煞好。” 所以他有时甚至轻视读书或从事著述,学生曾问他为何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