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中央银行制度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经济管理和调控部门,中央银行制度是在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商业银行制度在欧洲逐步形成,加上产业革命的影响,金融活动变得日益繁荣,银行业在欧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着银行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凸显出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银行券的发行问题。中央银行形成以前,没有专门的发行银行,各商业银行都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分散发行制度的缺陷便逐渐暴露。大量资金实力薄弱的小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往往不能兑现,加剧了货币流通的混乱与危机。与此同时,小银行的活动范围由于受到地区限制,其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流通,给生产和流通造成很多困难。客观上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由享有较高信誉的大银行来集中发行货币,以克服分散发行造成的混乱。
②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展,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银行每天收受票据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由各家银行自行轧差进行当日结清便发生困难,不仅异地如此,同城亦然。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
③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银行的大量发展,一方面要防止一些银行为了逐利而无限制扩大贷款,产生流动性不足甚至导致挤兑;另一方面要保证整个银行体系的支付能力,防止个别银行支付风险的传递与扩散,产生金融危机。事实上,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复杂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是不断增加的,单个银行由于资金实力的局限难以独立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个别银行的支付风险又常常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危机,形成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家权威性的银行机构,能够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时,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
④金融监管问题。同其他行业一样,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之间也存在激烈竞争。与一般企业不同,由于金融企业联系着千家万户,因而它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的震荡要比普通企业大得多。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超然于所有金融企业之上的专门机构专事对金融业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金融业的安全与规范化经营。
⑤政府融资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责不断扩大。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政府职责的强化增加了开支,政府融资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保证和方便政府融资,发展或建立一个与政府有密切联系、能够直接或变相为政府筹资或融资的银行机构,也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之一。
(2)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商品经济和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内在要求,而国家对经济、金融管理的加强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外在动力,中央银行的产生便是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享有特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
①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演变而成。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由政府不断赋予一定的特权并最终发展为中央银行。
②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