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项选择题 与乙(女)勾搭成奸,并预谋杀死乙的丈夫张某之后,两人结婚。某日,甲买来毒药交给乙,乙将毒药投入张某的酒中。张某将酒喝光,但并未发生死亡结果。
    二人仍不死心,一日,乙与丈夫张某外出的时候,伙同甲勒张某的颈部、捂张某的口鼻,致张某昏迷。甲乙以为张某已死亡,便将张某“尸体”缚重扔人河中。
    甲乙将恐吓信置于张某父母亲家门口,谎称张某被绑架,让张某之父丙(某国有企业财务主管)拿20万元到某仓库赎人,如报警将杀死张某。丙给乙打电话,乙手机关机。丙不敢报警,但手中只有10万元,于是在上班之前从本单位保险柜拿出10万元,急忙将20万元送至某仓库处。甲接收20万元后,声称1小时后张某会回家。
    第二天,张某的尸体被人发现(经鉴定,系溺水死亡)。甲乙觉得罪行迟早会败露,于当天晚上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全部犯罪事实,并将勒索的20万元交给公安人员(公安人员将20万元退还丙,孙某于第三天将10万元还给公司)。公安人员李某听了甲乙的交待后随口说了一句“你罪行不轻啊”,甲担心被判死刑,逃跑至外地。在被通缉的过程中,甲身患重病无钱治疗,向当地公安机关投案,再次如实交待了自己的全部罪行。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多选题 对甲乙二人投毒行为如何定罪______
  • A.投毒罪
  • B.故意杀人罪(中止)
  • C.故意杀人罪(未遂)
  • D.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说法错误。投毒罪是危害公共安全,本题中甲乙二人投毒针对的是特定的张某,因此,不构成投毒罪。
   选项B说法错误。选项C说法正确。甲乙二人预期的结果没有发生,是他们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是违背他们的意志的。根据我国的刑法理论,这种情况属于工具不能犯,对行为人均应按犯罪未遂处理。
   选项D说法错误。
多选题 下列关于甲乙二人将张某勒晕扔进河中致死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 A.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前的故意
  • B.故意杀人罪既遂
  • C.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 D.故意杀人罪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选项A说法正确。甲乙致张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前的故意。
   选项B说法正确。甲乙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应肯定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选项C说法正确。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错误认识。其中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一种犯罪行为,误以为已经发生了预期的结果,为达到另一目的,行为人又实施了另一行为,而事实上行为人预期的结果是由后一行为所造成的。本题中,甲乙以为张某已死亡,便将“尸体”缚重扔入河中,实际上张某系溺水而亡。因此甲乙属于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选项D说法错误。
多选题 甲乙向丙索要20万元的行为是什么性质______
  • A.敲诈勒索罪
  • B.诈骗罪
  • C.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择一重罪处罚
  • D.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选项ABC说法正确。敲诈勒索罪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逼迫其处分财产的行为。其本质在于以恶害相通告,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处分财产。敲诈勒索罪与绑架罪都具有非法勒索他人财物的目的和行为,都采取了一定的要挟方式迫使对方不得不交出财物,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际绑架了他人。并未绑架被害人,谎称绑架了被害人而向关心被害人的第三人勒索财物的,成立敲诈勒索罪。构成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应择一重罪处罚。
   选项D说法错误。甲乙编造绑架事实向被害人家属勒索财物,行为具有欺骗被害人家属使其陷入认识错误的性质,也有胁迫被害人家属使其产生恐惧心理的性质,被害人交付财物也同时基于两种心理,属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因此成立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处罚。
多选题 如何认定甲逃跑后投案的行为______
  • A.坦白
  • B.自首
  • C.特殊自首
  • D.不构成自首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选项A说法错误。
   选项B说法正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一)项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注意这是针对后来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虽然可以根据司法解释否认甲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认后一次自动投案与如实交待成立自首。
   选项C说法错误。特殊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选项D说法错误。
多选题 如何认定丙从公司拿出10万元的行为______
  • A.挪用公款罪
  • B.挪用资金罪
  • C.职务侵占罪
  • D.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项ABC说法错误。职务侵占罪是指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选项D说法正确。丙从公司拿出10万元的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因为其虽然将公款挪归个人使用,但在三个月内就予以了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