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开学在即,上海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却不见了踪影。据悉,从2014年9月份开始,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将迎来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五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八首古诗也不见了踪影。此外,一年级识字量从原来要求的353个减少到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至118个。
上海语文教材“瘦身”事件在网络引发了不少热议,“现在哪个孩子不会背几首古诗,为什么要从课本中删除呢?”有支持者称减少学生识字量能减轻孩子负担,反对者认为此举有些矫枉过正,甚至有网友认为“这样将不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唐诗宋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极好的文学样式,如果能保留其中的几首经典诗词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其多少负担。
上海市教委回应,八篇古诗退出一年级语文课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以往在课堂学习古诗时,学生不仅要面对生字,还要学习大量文学背景知识。”市教委教研室一位语文教研员W举例说,比如《登鹳雀楼》,学生就要接触到鹳、涣等比较难的生字,老师往往还会补充不少关于朝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史知识,家长也往往会让孩子进行背诵、默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问题: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联系实际,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要求:
(1)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3)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例文]
让传统文化经典流行起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名片,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华夏民族积淀数千年的瑰宝。古诗词作为文化精粹,在小学教材里却遭遇边缘化危机,习近平主席对此表示:“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经典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传承中弘扬,在发扬中光大。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些朗朗上口而又合辙押韵的文字出自清代文学家李渔的《笠翁对韵》。几干字词历数自然现象到历史典故,曾经牙牙学语的孩童人人都能背诵,而今却不为大众熟知。古典诗词歌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珍贵记忆,一旦弃之如敝屣,势必割裂传统文化根脉,这在西方文化潮涌下民众传统观念日渐淡漠的今天,尤为令人心痛。众多年轻人热衷托福雅思而鲜见翻阅四书五经,作为文化传统重要载体的民俗节日一再被“庸俗化”,传统文化经典被无知的人们恶搞甚至毁坏,这座数千年灿若星辰的巨大宝藏无奈被深埋。当我们指责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精神贫瘠的现实时,才发现我们与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浸染和熏陶已渐行渐远。
中国经济起飞之后,需要文化的同步繁荣。新兴文化价值相较于庞大的传统经典,如溪流之于江河,孤小之于森林。无论是诸子百家经典著作,还是民间古典诗词散文,传统经典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乃至科学艺术价值,我们能从中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人生态度、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文化。扎根于传统经典,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才能大力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立党兴国理念,将“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作为干部践行职责方法,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作为修身养德的座右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汇聚古人智慧结晶;同时敞开胸怀,兼容并蓄,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文化优秀成果,建没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点点扫清发展中的障碍和恶性现象生存的土壤。
传统文化需要流行,但不能被误读。博物馆里的文物、历史长河的人物、古籍里的文字都可以通过现代手段“活”起来,重新被现代人所熟悉。然而,一窝蜂地开办“少儿读经班”,博人眼球的“开笔破蒙”,甚至借“复兴”之名行“复古”之实,纯为牟利或宣传封建迷信,则可以休矣。当传统遇上流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弘扬传播中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