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范文] 让‘该做的’成为‘想做的’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其实不单单是做学问,工作也是如此。若是不能从中找出一份志趣来,工作也就与出卖苦力无异。但若是能够发掘工作的价值,将自己“该做的”工作变成“想做的”事业,就能够将一份“苦差事”变成享受。因此,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端正态度,让“该做的”成为“想做的”。
让“该做的”成为“想做的”,是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连做数台手术席地而睡的医生、打着吊瓶上课的教师、危难时刻“逆行”的背影,无数个鲜活的例子展示出职业精神和职业担当的力量。每个岗位都有许多发光发热的榜样,他们虔敬、热爱所从事的工作,用严格的职业精神要求自己,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推卸的。只有让“该做的”成为“想做的”,产生职业认同,以职业精神要求自己,才能汇聚发展的磅礴力量。
让“该做的”成为“想做的”,是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基础。在一份工作中,即使没有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必然要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是我们奋进的方向。其实,职业的发展本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若是没有兴趣的支撑,难免半途而废。观之“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正是把“该做的”变为“想做的”,才能坚守于一份“不能与人言”的工作三十年,最终打造“大国利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端正思想,将完成任务的过程转变成自主奋斗的历程,才能够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让“该做的”成为“想做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屠呦呦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将青春献给科学,发现了拯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王淦昌一声“我愿以身许国”,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改换了自己的名字甚至研究方向,成为“中国最接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就立下鸿鹄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过数年艰苦奋斗,终于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东方。这些伟大的前辈,用自己的青春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成为中国的脊梁。
道阻且长,有梦方可前行。一个人大半生都要在工作中度过,如果仅仅将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青春年华将在默默无闻和牢骚满腹中匆匆而过。只有将必须要做的工作转化为你愿意为之奋斗的职业期许,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