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 29.先阅读以下材料(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正确答案】(1)教材编写中呈现的特点是选用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本节课编写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特点。这种选取于现实生活的素材,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中摆三角形的实验实际上就是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这样的活动形式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
(3)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取出三个小棒,动手尝试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学生围一围。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数据,并总结发现的规律。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引导学生去尝试长度为3,3,6及1,3,6的小样组合,发现规律。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猜测,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第四个层次: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最简便的方法。
教师提问:判断能围成三角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
(1)3,4,5;(2)3,3,3;(3)3,3,5;(4)2,6,2。
2.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判断任意的三个小棒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