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如今,每个中小学生家长的手机里,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家校联系微信群。为了及时跟进老师布置的作业、了解孩子的动态,许多家长不得不时刻“紧盯”微信群内的消息,生怕有所疏漏。但情况往往却是群里100条未读消息中,只有1条是老师通知的,剩下的99条都是“老师您费心了”“非常感谢您”之类的客套话;有的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晒娃”;还有家长好胜心强,总想与其他家长一争高下……
    问题:

问答题

你认为家长在学校微信群里的各种表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本质问题:反映了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中出现了一定的功利性行为,企图通过频繁联系老师,或者与其他家长进行比较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产生原因:一方面,部分老师和家长大多时候把微信家长群等交流平台仅仅当作一个信息公示板和沟通工具,而不是“交流场所”,所以在沟通时,老师和家长并不会将“保护孩子自尊心”、“尊重家长面子” 等线下沟通的细节考虑在内。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的“媒介技术应用素养”有缺失,大家只懂使用最新的媒介技术来辅助家校沟通,却并不了解如何规范自己的媒介行为。久而久之,微信家长群等交流平台就会演变成为家校矛盾激化的地带。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结合案例,谈谈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家校沟通关系。

【正确答案】

要改变微信家长群的“微语境”,先得改变教师和家长的“微行为”。首先,在微信家长群 建立之初,家长和老师可以协商草拟“群规”,事先“约法三章”。老师在家长群中应该遵循“面向全体, 关注个体”的原则,不公开发布学生的成绩、排名等保密信息。必要时,个别孩子的问题尽量与家长“私 聊”,给孩子和家长留足“面子”。家长则应积极理解、配合老师的工作,及时回应群信息。同时,不发 布跟孩子教育无关的信息,保持微信家长群的“清净整洁”。此外,学校和社会则应该与时俱进,在利用 新的媒介技术健全家校沟通渠道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对老师和家长的媒介素养培训。具体来说,学校和 社会机构不仅要定期组织教师和家长群体学习新的媒介沟通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媒介心理学、传播学等知 识的培训,使教师、家长成为微信家长群等交流平台的健康语境引导者。只有这样,微信家长群才能成为 家校沟通的“绿色园地”,而不是“奖惩公示墙”。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