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发生机制及生理意义的异同。
 
【正确答案】(1)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称为突触前抑制。 ①发生机制: 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 ②生理意义: 可能是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对感觉传入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2)突触后抑制: 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①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②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