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简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正确答案】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智同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什么是品德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上的表现。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2)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极其复杂,归纳起来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班集体和同辈团体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本人的智力、个性、学业水平等。这里主要探讨品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①个体的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人对500名有法庭记录的青少年罪犯的智商做了测量,发现他们的智商分布与随机抽样的儿童的智商分布很相似,但他们的平均智商低8~10分。而且,相对而言,在他们当中智商低的比较多,智商高的较少。但是,在智商的各个水平上都有青少年罪犯,这就是说,他们中既有智力超常者,也有智力低下者。一个智力较高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积极的道德取向,而且,一旦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其恶性发作。
②个体身心发展水平
品德的形成受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它与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知识增长相联系。在品德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否则可能会拔苗助长。
③认知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在其认知中存在诸多误区。他们常把家长或老师的善良愿望误认为是对他们的吹毛求疵,把学校的教育看成是对他的“镇压”,把老师对他们施行的教育看成是“整”他们。因此,这种不正常的认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立情绪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个体的认知与其品德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④自我评价
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不高,在长期的负面评价下,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自暴自弃,放弃自我约束,甚至是故意放纵恶性。所以,积极正面的自我评价对个体品德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