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为课题,完成下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②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经历不等式性质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②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①认识通过观察、试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不等式的性质;
难点是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新课导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问题,等式有哪些性质?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帮助学生回顾等式性质的得出过程,为本节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作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教学,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
活动2:问题,你能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吗?(教师给出几道习题),并追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不等式有哪些性质吗?
师生互动:学生在做题中分组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的讨论。这项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两条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时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并让学生观察对比,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学生分组讨论出不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总结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3: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吗?
师生互动:教师深入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并注意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注意学生对不等式性质2、性质3是否能分开说明。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不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不等式的性质,并注意对字母所表示的数的条件的说明。
(设计意图: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活动4:设a>b,用“>”或“<”填空(教师列出几道习题)。
师生互动:学生独立完成,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为下面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作准备。)
活动5:利用不等式解不等式(教师出题)。
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的解法,并注意寻找规律。教师深入小组,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不等式的结构特点,总结规律,并统一规范写法。
(设计意图: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学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的方法,体会学习不等式性质的必要性。)
活动6:小结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探索不等式性质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不断积累教学活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