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
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与有效治理相对应也存在行政权力的负效应问题。行政权力的负效应是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结果,这是一种违背公共利益和行政根本目的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
①利益倒错,公仆变成为主人
行政权力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表现为国家意志的公共利益。但是,由于行政权力在行使时必然有一个人格化的过程,亦即是说,行政科层制结构中需要安排大量拥有固定职位并领取一定薪俸的公职人员,他们不可避免地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公职人员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那么,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他们就有可能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用公共行政权力去满足私人的需要。这样一来,行政腐败现象就会发生,公共管理者就可能变成贪官污吏,甚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
②权力角逐,手段变成为目的
行政权力虽然是由社会中少数人行使的权力,但它应该是为全体社会公众服务的权力。从本质上讲,行政权力只是实现国家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行政权力自身的层次性能够带来利益的差别,加之行政权力又拥有有效的行为手段。这样,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人们就容易产生“权力崇拜”意识。在权力崇拜意识的支配下,人们有可能为追求权力而角逐,全然不顾自己肩负的使命,甚至把权力追求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主要目的,不择手段地往上爬,最后达到自己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组织理论中著名的“彼得原理”就解释了这种现象。权力角逐的结果,会导致行政权力手段与目的的本末倒置。
③权力僭越,职权扩张为特权
行政权力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同样具有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功能。正因为如此,公职人员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私利。在正常情况下,行政权力不仅具有集中统一的特性,而且存在一种自然增长的趋势。当遇有权力行使对象不明、范围不清、或其他有利可图的情况,行政越权现象就可能发生。而当遇有不利于自己的情况时,行政权力主体又可能利用权力进行规避。所以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容易发生特权现象。
④传统惯性,导致权力滥用
在现代民主社会,行政权力本质上归全体公民所有。这本来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但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由于社会分工结构的制约,由于行政权力本身集中的特性,公共行政权力又不得不由少数人来行使。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行政权力依然保留着许多原有的特性。另外,这里还有行政文化传统的影响在起作用。所以,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还会有所发生。这种死灰复燃现象系由多种社会“基因”所导致的遗传现象。
(2)行政权力的制约
现代社会中行政权力的拥有者要正视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以防止并纠正行政权力行使的负效应。
①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首先包括他律机制
分权与制衡是现代政治权力安排的必然规律。所以,他律机制在行政权力制约机制中带有根本性质。他律机制也就是其他政治权力以及行政客体对于行政权力主体的制约,这主要包括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等行政权力之外的国家权力的监控、政党政治权力的监督、舆论权力的监督、公民和公民集团的监督等多种形式。需要清楚的是,监督制约要通过法律制度形成一套规则体系,并形成发现违反规则和纠正违反规则的机制。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现代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实现法治行政。
②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还包括自律机制
行政权力自身所应具备的防范措施与制度等,这主要包括利益协调机制、行政责任机制和行政伦理机制。行政权力的自律机制意味着,行政主体内部的利益分配与利益协调必须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行政主体必须具有明确的责任与义务并忠实履行之。自律机制必须是建立在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上的机制,自律机制还必须和他律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行政权力才能真正得到制约,其行使也才能真正符合于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