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货币数量论,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二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三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即所谓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每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由货币方程MV=Py可得: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可知,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2)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具体可分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商品市场上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如果经济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就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这属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体现在工资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因素或这些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