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常见的缓存工作模式{{/B}} | |||
模式 | 说明 | 优缺点 | 适用场景 |
单实例缓 存模式 |
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缓存模式,多 个应用服务器共享一个中央的 缓存服务器。通过共享缓存的数 据,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性能 |
该模式的主要限制在于缓存服务器的 内存大小和节点增加之后服务器的处 理能力和网络带宽 |
对缓存的要求比较简单;系统 的吞吐量和数据量不大:性能 要求不高 |
复制模式 | 将缓存的数据复制到多台机器 上,对于单一缓存服务器性能出 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缓存 复制的方式将压力分解到多个 缓存服务器 |
缓存客户端可以访问自己的缓存服务 器,多个缓存服务器之间的数据是彼 此同步的,对于性能要求更高的场景, 该部署架构能够获得更高的吞吐能力 |
数据量不是特别大;需要极高 的性能;数据改动的频率不是 特别大 |
分区模式 | 当需要缓存的数据已经超过一 台服务器的内存上限时,可以考 虑采用分区模式对数据进行线 性缩放,也就是通过增加缓存服 务器来解决数据增长和压力增 加的情况 |
其架构是无分享架构(SNA),每个 节点之间的数据彼此独立,一个节点 出现故障后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在 出现某个节点宕机或者其他故障的情 况下,致使这部分的分区缓存无法使 用,并不妨碍其他数据节点数据的正 常工作 |
总体数据量较大,已经超出了 单个缓存服务器的内存上限; 系统缓存要求具有很大的可 伸缩性;客户端数量庞大,单 个客户端对缓存数据的数据 量要求不大 |